"梅岭花初发":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
# 梅岭:山名。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古时岭上多植梅,故名。
"天山雪未开":天山还未开始下雪。
# 天山: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
"雪处疑花满":有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
"花边似雪回":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因风入舞袖":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
"杂粉向妆台":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 杂粉:夹杂着粉脂。
"匈奴几万里":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
# 匈奴:称胡。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春至不知来":春天到了也还无从知晓。
# 春至:即春分。春天来到。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咏物诗。描绘了梅岭梅花初放、天山雪未开的景象,以及梅花随风飘落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柔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塞外征人的思念之情。这是一首写边塞征人题材的五言古诗,借梅花与雪景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塞外征人的牵挂。
2. 写作手法
比喻:“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将雪比作花,花比作雪,使梅花与雪的形象相互交融,构成了独特的视觉感受,营造出奇幻的氛围。联想:“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由梅岭梅花初绽之景,联想到天山积雪未化之况,跨越空间,把南方的生机与北方边塞的荒寒并置,为后续情感抒发营造环境反差。双关:“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中“春”表层指自然春天,写边塞苦寒春难至;“和平归期”,既叹边塞无春,又悲思妇盼丈夫归期无果,还隐忧边塞和平难实现,融个人情思与家国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开篇点明梅岭梅花刚刚绽放,而天山的雪尚未消融。“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进一步展开描写,在有雪的地方仿佛开满了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又像是积雪回旋。这四句诗从视觉上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将梅花与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新奇而美妙的感受,同时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中间两句“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此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梅花。梅花随着风儿飘入舞女的衣袖中,又夹杂着脂粉飞向女儿家的妆台。这两句诗赋予梅花以灵动的姿态,增添了生活气息,使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原地区的柔美与温馨,与后文塞外的苦寒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诗人笔锋一转,将视线从眼前的梅花延伸到几万里外的匈奴之地。春天已经到来,然而远在塞外的征人却无法感知春天的讯息。这两句诗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通过空间上的巨大反差,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塞外征人的思念与牵挂,也流露出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期盼。
上一篇:唐·郑谷《读李白集》
下一篇:唐·白居易《种桃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