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ào
ēn
shàng
fāng

朝代:唐作者:方干浏览量:1
lái
lái
xiān
shàng
shàng
fāng
kàn
yǎn
jiè
qióng
shì
jiè
kuān
yán
liù
pēn
kōng
qíng
lín
luó
ài
xià
duō
hán
zhòng
shān
tiáo
jiē
xiāng
dié
gāo
pán
qīng
qiào
guān
xīn
guī
shí
mèng
dào
nán
pàn

译文

来来来,先到山林的顶峰来看看,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岩石上的瀑布凌空飞溅,明明是晴天却像下着细雨,林间藤萝交织,遮天蔽日,夏日里也让人感觉格外清凉。远处的群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一路走来,山路崎岖,高高低低,都记不清究竟转过了多少弯。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我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

逐句剖析

"来来先上上方看":来来来,先到山林的顶峰来看看,

"眼界无穷世界宽":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

# 世界:佛语,此指天地、自然界。

"岩溜喷空晴似雨":岩石上的瀑布凌空飞溅,明明是晴天却像下着细雨,

# 岩溜:悬岩飞瀑。

"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藤萝交织,遮天蔽日,夏日里也让人感觉格外清凉。

# 碍日:遮蔽着太阳。,萝:女萝,山林中常见藤萝类植物。

"众山迢递皆相叠":远处的群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

# 迢递:连绵不绝。

"一路高低不记盘":一路走来,山路崎岖,高高低低,都记不清究竟转过了多少弯。

# 盘:弯环盘曲。

"清峭关心惜归去":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我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

# 清峭:清丽挺拔。

"他时梦到亦难判":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

# 判:割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报恩寺上方》是唐朝方干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诗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的惊喜,同时展现出其开阔的胸怀。颔联将报恩寺上方的旖旎风光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颈联描绘众山层峦叠嶂,连绵迢递,以及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山路,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尾联,诗人以质朴的语言,真切地传达出对这片景致的留恋不舍之情。整首诗将情与景完美交融,不着痕迹,浑然天成。从中不难看出诗人拥有宽广的胸襟,方能领略这般景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为寺院题的诗。通过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表达了诗人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真有些留恋难舍。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动静结合:“岩溜喷空晴似雨”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秾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远近结合:“众山迢递皆相叠”写众山的远姿。然后写山道的由近而远:“一路高低不记盘”。这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图,令人游目骋怀,开拓心胸。只有居高临下,放眼天边,才能把群山写得这样形神俱活,气势磅礴。

3. 分段赏析

首联“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诗人用“来来”“先上”这样带着热乎气的招呼词开篇,像拉着同伴的胳膊往高处拽:“快来快来,先上高处瞅瞅!”满溢着发现美景的惊喜与豁达。站在寺院高处极目远眺,天地在眼前铺展成一幅画卷,原来这方山寺,竟藏着如此辽阔的世界。这股子兴致,从开篇就扑面而来,把全诗的基调定得明快又敞亮,自然引出后文对报恩寺上方景致的细细铺陈。颔联“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前句写岩壁上的飞瀑最是鲜活。“喷空”二字,像给水流装了股子狠劲,水从崖顶直冲云霄,又碎成千万颗银珠,明明是响晴的天,倒像下着细密的雨,雾蒙蒙的,把岩间的水势衬得更灵动了。后句转写林子里的藤萝,青藤缠树、绿叶叠翠,把日头都遮得严严实实。大夏天的,站在藤萝底下,凉丝丝的风裹着草木香钻进衣领,连暑气都消了大半。这一动一静,把山间的清凉意趣写得活灵活现。颈联“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诗人站在高处望出去,群山像大海的波浪似的,一座接一座涌过来,重峦叠嶂的,看着都叫人心胸开阔。再低头看脚下的山路,曲曲弯弯绕进山坳,刚才怎么爬上来的都记不清了,只觉得这山路越走越有意思,一会儿爬高,一会儿下坡,倒像是和大山在玩捉迷藏。尾联“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最是让人舍不得。“清峭”二字,把前面写的岩、瀑、林、山都收进去了:岩是清俊的,瀑是清亮的,林是清幽的,山是清奇的。诗人摸着被山风拂过的衣袖,望着渐渐远去的山影,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好的地方,今日一别,啥时候能再来?”就算以后做梦再到这儿,怕也得眯着眼琢磨半天,到底是真来过,还是梦里的一场欢喜。

4. 作品点评

此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由景生,饱含景致;景因情显,蕴藉情意。作为题寺诗,它不靠禅味,而以情景动人,足见诗人胸怀宽广、观察入微、笔法灵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酬严中丞晚眺黔江见寄》

下一篇:唐·贺知章《答朝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