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先上上方看":来来来,先到山林的顶峰来看看,
"眼界无穷世界宽":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
# 世界:佛语,此指天地、自然界。
"岩溜喷空晴似雨":岩石上的瀑布凌空飞溅,明明是晴天却像下着细雨,
# 岩溜:悬岩飞瀑。
"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藤萝交织,遮天蔽日,夏日里也让人感觉格外清凉。
# 碍日:遮蔽着太阳。,萝:女萝,山林中常见藤萝类植物。
"众山迢递皆相叠":远处的群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
# 迢递:连绵不绝。
"一路高低不记盘":一路走来,山路崎岖,高高低低,都记不清究竟转过了多少弯。
# 盘:弯环盘曲。
"清峭关心惜归去":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我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
# 清峭:清丽挺拔。
"他时梦到亦难判":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
# 判:割舍。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为寺院题的诗。通过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表达了诗人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一句,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真有些留恋难舍。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动静结合:“岩溜喷空晴似雨”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秾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远近结合:“众山迢递皆相叠”写众山的远姿。然后写山道的由近而远:“一路高低不记盘”。这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图,令人游目骋怀,开拓心胸。只有居高临下,放眼天边,才能把群山写得这样形神俱活,气势磅礴。
3. 分段赏析
首联“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诗人用“来来”“先上”这样带着热乎气的招呼词开篇,像拉着同伴的胳膊往高处拽:“快来快来,先上高处瞅瞅!”满溢着发现美景的惊喜与豁达。站在寺院高处极目远眺,天地在眼前铺展成一幅画卷,原来这方山寺,竟藏着如此辽阔的世界。这股子兴致,从开篇就扑面而来,把全诗的基调定得明快又敞亮,自然引出后文对报恩寺上方景致的细细铺陈。颔联“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前句写岩壁上的飞瀑最是鲜活。“喷空”二字,像给水流装了股子狠劲,水从崖顶直冲云霄,又碎成千万颗银珠,明明是响晴的天,倒像下着细密的雨,雾蒙蒙的,把岩间的水势衬得更灵动了。后句转写林子里的藤萝,青藤缠树、绿叶叠翠,把日头都遮得严严实实。大夏天的,站在藤萝底下,凉丝丝的风裹着草木香钻进衣领,连暑气都消了大半。这一动一静,把山间的清凉意趣写得活灵活现。颈联“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诗人站在高处望出去,群山像大海的波浪似的,一座接一座涌过来,重峦叠嶂的,看着都叫人心胸开阔。再低头看脚下的山路,曲曲弯弯绕进山坳,刚才怎么爬上来的都记不清了,只觉得这山路越走越有意思,一会儿爬高,一会儿下坡,倒像是和大山在玩捉迷藏。尾联“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最是让人舍不得。“清峭”二字,把前面写的岩、瀑、林、山都收进去了:岩是清俊的,瀑是清亮的,林是清幽的,山是清奇的。诗人摸着被山风拂过的衣袖,望着渐渐远去的山影,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好的地方,今日一别,啥时候能再来?”就算以后做梦再到这儿,怕也得眯着眼琢磨半天,到底是真来过,还是梦里的一场欢喜。
4. 作品点评
此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由景生,饱含景致;景因情显,蕴藉情意。作为题寺诗,它不靠禅味,而以情景动人,足见诗人胸怀宽广、观察入微、笔法灵动。
下一篇:唐·贺知章《答朝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