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ōng

朝代:唐作者:方干浏览量:1
sǎn
zhuō
suì
jiāng
yuán
niǎo
tóng
fēi
quán
gāo
xiè
yuè
shù
jiǒng
hán
fēng
guǒ
luò
pán
shàng
yún
shēng
qiè
zhōng
wèi
gān
míng
shèng
zhōng
zuò
diào
wēng

译文

我生性疏放又愚拙,却也能让自己顺遂心意地生活,大致也能像猿猴和飞鸟一样,与自然为伴,自在逍遥。飞落的泉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一棵孤独的树木远远地矗立着,承受着阵阵袭来的山风。成熟的果实自然地掉落在盘子和碗上面,山间的云雾升腾起来,仿佛要飘进箱子和竹筐里面。不甘心在这政治清明、圣明的时代里,最终就这样一直做一个在江边垂钓的渔翁。

逐句剖析

"散拙亦自遂":我生性疏放又愚拙,却也能让自己顺遂心意地生活,

"粗将猿鸟同":大致也能像猿猴和飞鸟一样,与自然为伴,自在逍遥。

"飞泉高泻月":飞落的泉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

"独树迥含风":一棵孤独的树木远远地矗立着,承受着阵阵袭来的山风。

"果落盘盂上":成熟的果实自然地掉落在盘子和碗上面,

"云生箧笥中":山间的云雾升腾起来,仿佛要飘进箱子和竹筐里面。

"未甘明圣日":不甘心在这政治清明、圣明的时代里,

"终作钓渔翁":最终就这样一直做一个在江边垂钓的渔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中》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诗作。此诗首联写自己疏放笨拙却也自得其乐,与猿鸟为伴;颔联“飞泉高泻月,独树迥含风”描绘山中飞泉映月、孤树迎风的清幽之景;颈联“果落盘盂上,云生箧笥中”刻画果实自然坠落、云雾似入箱箧的奇妙画面;尾联“未甘明圣日,终作钓渔翁”则抒发不甘隐逸却又无奈的复杂心绪。全诗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勾勒出山中闲适而孤寂的生活图景,既有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也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散拙亦自遂,粗将猿鸟同”:诗人说自己生性疏放笨拙,却也能自得其乐,大致能与猿鸟相伴。“散拙”体现了诗人不拘世俗、自由随性的性格特点,而“自遂”则表明他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满足。将自己与猿鸟相提并论,不仅写出了诗人在山中与自然生灵和谐相处的情景,也流露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惬意。颔联“飞泉高泻月,独树迥含风”:此联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观,飞泉从高处倾泻而下,月光洒在泉水上,闪烁着银光;一棵孤独的树在远处挺立,风中摇曳,更显幽姿。“飞泉”与“独树”,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清幽的山中夜景图。“高泻月”和“迥含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腻地表现出了山中景色的独特魅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空灵。颈联“果落盘盂上,云生箧笥中”: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生活的质朴与自然。果实成熟后自然地落在盘盂上,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云雾从山中升起,仿佛要钻进箱子里,营造出一种奇幻而又真实的氛围。“果落”和“云生”,都是山中常见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它们与生活中的器物相结合,使读者感受到山中生活与自然的紧密相连,充满了诗意与情趣。尾联“未甘明圣日,终作钓渔翁”:前面三联都在写山中的自在生活,而尾联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甘。他说在这圣明的时代,自己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做个钓渔翁,终老山林。这反映出诗人虽然享受山中的宁静生活,但心中仍有对仕途的期待,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读者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瓜园诗》

下一篇:唐·施肩吾《夜笛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