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ōng

朝代:唐作者:方干浏览量:1
ài
shān
què
shū
mài
shì
jiǔ
kōng
jiào
tóng
shē
zhǐ
xiàng
jiē
qián
biàn
便
diào
zhī
zhěn
shàng
yǒu
yún
xiá
àn
quán
chū
shí
fēi
réng
xiǎo
jìng
tōng
qiáo
zhí
xié
chuāng
zhú
wèi
chōu
jīn
xià
sǔn
tíng
méi
céng
shì
dāng
nián
huā
xìng
míng
wèi
táo
hóng
jǐng
bìn
bái
jiāng
sōng
yuè
shuǐ
yān
qiān
zài
wèi
zhī
zhōng
jiǔ
shǔ
shuí
jiā

译文

因为喜爱山中生活,竟然把图书都卖掉了,由于嗜好饮酒,只能让僮仆去赊账买酒。只喜欢在台阶前悠然地钓鱼,哪里还顾得上枕上会浮现云霞般的梦境呢。暗处的泉水从石头间流出,飞溅而起却似带着呜咽之声,狭窄的小路通往小桥,笔直之中又带着曲折。窗外的竹子还没有抽出今年夏天的新笋,庭院里的梅花曾经在当年开放过。我的名声还比不上陶弘景,可两鬓的胡须和头发却比姜子牙还要白。松间的明月、水上的烟雾千古以来都存在着,却不知道最终会归属于谁家。

逐句剖析

"爱山却把图书卖":因为喜爱山中生活,竟然把图书都卖掉了,

"嗜酒空教僮仆赊":由于嗜好饮酒,只能让僮仆去赊账买酒。

"只向阶前便渔钓":只喜欢在台阶前悠然地钓鱼,

"那知枕上有云霞":哪里还顾得上枕上会浮现云霞般的梦境呢。

"暗泉出石飞仍咽":暗处的泉水从石头间流出,飞溅而起却似带着呜咽之声,

"小径通桥直复斜":狭窄的小路通往小桥,笔直之中又带着曲折。

"窗竹未抽今夏笋":窗外的竹子还没有抽出今年夏天的新笋,

"庭梅曾试当年花":庭院里的梅花曾经在当年开放过。

"姓名未及陶弘景":我的名声还比不上陶弘景,

"髭鬓白于姜子牙":可两鬓的胡须和头发却比姜子牙还要白。

"松月水烟千古在":松间的明月、水上的烟雾千古以来都存在着,

"未知终久属谁家":却不知道最终会归属于谁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中》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首联通过卖图书、让僮仆赊酒的行为,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热爱和随性。第二联描写了诗人在山中的日常活动,阶前钓鱼,体现出他对尘世喧嚣的超脱。第三、四、五联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暗泉、小径、窗竹、庭梅等,展现出山中的清幽与宁静。尾联则由景生情,感慨自己的名声不如古人,而岁月却已流逝,对人生的归属发出疑问。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爱山却把图书卖,嗜酒空教僮仆赊”,这两句诗中“爱山”直接表明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却把图书卖”则体现出他对物质需求的淡薄。“嗜酒空教僮仆赊”进一步表现出他的随性和不拘小节,为了满足饮酒的爱好,不惜让僮仆去赊账,突出了他对山中自由生活的追求。第二联:“只向阶前便渔钓,那知枕上有云霞”,这两句诗中“只向阶前”描绘出诗人在山中的悠闲生活,他不需要去远方寻找乐趣,在台阶前就可以钓鱼。“那知枕上有云霞”则表现出他对尘世虚幻的梦境的不在意,更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体现了他对山中生活的满足。第三联:“暗泉出石飞仍咽,小径通桥直复斜”,这两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暗泉出石”写出了泉水的动态,“飞仍咽”则赋予了泉水以情感,仿佛它在飞溅时带着呜咽之声。“小径通桥”描绘了山中的小路和小桥,“直复斜”则写出了小路的曲折,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第四联:“窗竹未抽今夏笋,庭梅曾试当年花”,这两句通过对窗竹和庭梅的描写,表现出时间的流逝。“窗竹未抽今夏笋”说明时间还早,竹子还没有长出新笋。“庭梅曾试当年花”则回忆起过去庭院里的梅花曾经开放过,暗示了岁月的变迁。第五联:“姓名未及陶弘景,髭鬓白于姜子牙”,这两句诗中“姓名未及”表明诗人的名声还比不上陶弘景这样的名人,“髭鬓白于”则写出了自己的衰老。“姜子牙”是古代著名的贤人,诗人将自己与姜子牙作对比,突出了自己虽然名声不显,但岁月却已流逝的感慨。尾联:“松月水烟千古在,未知终久属谁家”,这两句诗中“松月水烟”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千古在”则强调了它们的永恒。“未知终久属谁家”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归属的疑问,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下一篇:唐·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