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lái

朝代:唐作者:方干浏览量:1
yuǎn
dōng
西
wèn
shuí
hán
lái
chù
hán
shí
chū
zhòng
tíng
qián
shù
shù
shèng
cháo
rén
wèi
guī

译文

远路茫茫,东西各方,我能去问谁,寒冬来临,想寄寒衣却无处可寄。当年你离去时,庭院前刚种下小树,如今树已长得比鸟巢还高,可你仍未归。

逐句剖析

"远路东西欲问谁":远路茫茫,东西各方,我能去问谁,

# 远路:远路,路远。

"寒来无处寄寒衣":寒冬来临,想寄寒衣却无处可寄。

# 寒衣:冬天御寒的衣服。

"去时初种庭前树":当年你离去时,庭院前刚种下小树,

"树已胜巢人未归":如今树已长得比鸟巢还高,可你仍未归。

# 胜巢:指树已长大,树枝上已经可以构筑鸟巢。胜:承担或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君不来》是唐代方干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运用两个意象,一为寒衣,二为庭树。寒衣已然缝制完毕,却无寄送之处;庭树已然生长成材,人却仍未归来。前者感慨征人踪迹漂泊不定,后者埋怨征人归期遥遥无讯。全诗信手拈来,寄托之意深远,艺术表现颇为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方干(809~886?),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于会稽镜湖。咸通至中和间,以诗著名江南,交游颇广。其诗多酬和之作,亦常抒写羁旅之思及闲适出世之想,还主张苦吟,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风近贾岛、姚合,气格清迥,意度闲远。在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工于律绝,清润小巧,且多警句。代表作品有《感怀》《鉴戒录》。有《玄英先生诗集》10卷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方干(大约在809年到888年之间在世),字是雄飞,老家在睦州青溪。因为相貌丑陋,他被科举考试拒之门外,于是就在会稽镜湖隐居了。这首诗是他在长期隐居的那段时间里创作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妇诗。诗中借“寒衣做好无处寄”“庭树长成未归人”两个意象,表达了思妇对征人行踪不定的慨叹与久久未归的怨恨。

2. 写作手法

设问:“远路东西欲问谁”以问句开篇,写想打听远方人的消息却不知问谁,直接道出等待者的茫然无措,强化了思念却无从寄托的孤寂。对比:“去时初种庭前树”与“树已胜巢人未归”对比,当初初种的小树已长得超过鸟窝,人却仍未归,用树木生长的迅速衬出归人的迟缓,突出等待的漫长与失落。意象组合:“寒来无处寄寒衣”“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寒衣”与“庭前树”叠加。“寒衣”关联着冬日里对远方人的牵挂与关怀,却因无处可寄而显无奈;“庭前树”从初种到“已胜巢”,展现了时光的悄然流逝。二者共同构建出久盼人归的场景,暗含着深深的思念与等待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既没有可以向其打听消息的人,也没有能够寄去御寒衣物的地方。那个走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了哪里,没留下任何线索和踪迹。这个女子的等待,可以说是没有凭据、没有依托的。等待与思念,全都是无声无息的。唯一能见证这漫长时光的,便是分别时在庭院前种下的那棵树。“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那棵树如今已经长得足够高大,鸟儿都能在上面筑巢了;可那个人,依旧没有回来。时间能够改变许多事物,但也有不少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归有光在《项脊轩志》结尾所写:“庭有枇杷树,为吾妻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树已不再是当年的树;情意,却还是当年的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方干《赠孙百篇》

下一篇:唐·罗隐《重送朗州张员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