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ài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3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wàn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dàn
shǐ
使
lóng
chéng
fēi
jiàng
zài
jiào
yīn
shān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逐句剖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 关:边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 未还:不见归还。,长征人:一作征夫尚。

"但使龙城飞将在":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

#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龙城:指卫青,卫青曾奇袭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但使:只要。

"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度:越过。,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教:令,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塞二首(其一)》是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边塞诗。诗中融景物描写与心理刻画于一体,既表达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委婉讽刺朝廷用人不当,也寄寓了平息边塞战事的愿景。开篇“秦时明月汉时关”,跨越千年万里,将空间景物与时间因素相融合,营造出雄浑苍茫之境,赋予边关明月独特的历史厚重感,统摄全篇。边关月色常引征人思乡,此句却别有意蕴,言战争长久未休。三、四句“但使”“不教”,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深化主题。诗人认为唯有李广般的良将,才配得上这明月雄关,彰显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全诗以雄劲之笔,高度概括边塞战争生活,慨叹边患不止、良将匮乏,反映出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出塞二首(其一)》由王昌龄所作。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烽火不断,士兵长期戍边不得归。王昌龄早年赴西域,目睹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关键在于将领无能,难以抵御外敌。于是借乐府旧题《出塞》创作此诗,以讽喻当时边患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秦汉时期明月照耀边关的苍茫景象,体现了战争的长久与残酷,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士卒的同情,以及希望任用良将、平息边患,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这是一首写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借秦汉明月边关、征人未还等景象,写出了战争的漫长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对良将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秦与汉、明月与边关,交错互见,意在说明秦汉以来,边关战事从未间断,拓展了诗歌的时空感。用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了“龙城飞将”的典故。“龙城”指卫青奇袭匈奴圣地龙城之事,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兵上谷,直捣龙城,给予匈奴沉重打击。“飞将”一般认为指汉朝名将李广,他作战勇猛,长期在边疆抗击匈奴,令匈奴畏惧,被称为“飞将军”。诗中“龙城飞将”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诗人借此表达希望朝廷起用良将,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3. 分段赏析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将秦月与汉关融合,并非实指秦时明月、汉代边关,而是说自秦汉以来,明月就一直照耀着边关。这里的明月和边关,是历史的见证者,暗示着边塞战争的长久持续,给人以雄浑、苍茫之感,瞬间将读者带入到广袤而悠久的边塞时空之中。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中,“万里”极言边塞与内地相距之遥,突出空间的辽阔;“长征”表明征人征战时间之久;“人未还”则直接道出战争的残酷,多少征人离家万里,奔赴战场,却再也没能归来,引发人们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的深切思考,也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之情。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笔锋一转,提出假设,如果像汉代卫青、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还在,就绝不会让外敌的铁蹄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指代众多良将,诗人借对古代英雄的追慕,含蓄地批判了当时朝廷在用人方面的缺失,也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期望良将保家卫国的心声。这两句以坚定的语气,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此诗借边疆景物与征人心理的刻画,饱含对长期戍边士卒的深切悲悯,亦寄寓着终结边防隐患的愿景。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有所不满,却又以国家大局为先,深知战争之于国家安全的正义性,故而将个人得失置于后,发出“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誓言,字里行间涌动着炽热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

明顾璘《批点唐音》

# “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明·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

# “秦时明月”在少伯自为常调,用修以诸家不选,故《唐绝增奇》首录之。所谓前人遗珠,兹则掇拾。于鳞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

明胡应麟《诗薮》

# 王少伯七绝宫同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同“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好在第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可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令人起长城之叹。诗人之词凡百,皆不忍尽、不敢尽、只有此一节尤不尽者,此《春秋》继诗之旨也。如不信者、试遍觅唐人诗读之。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悲壮浑成,应推绝唱。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山行》

下一篇:唐·李白《赠汪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