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妾有夫":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
#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赠妾双明珠":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感君缠绵意":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
# 缠绵:情意深厚。
"系在红罗襦":把明珠系在我的红罗短衫。
# 襦:丝质短衣、短袄。,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
"妾家高楼连苑起":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
# 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古代养禽兽的园林,多为帝王及贵族游猎之处。起,矗立着。
"良人执戟明光里":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 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戟,一种古代的兵器。,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
"知君用心如日月":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
# 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用心:动机目的。
"事夫誓拟同生死":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 拟:打算。,事:服事、侍奉。
"还君明珠双泪垂":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
# 还:归还。
"恨不相逢未嫁时":只遗憾我未嫁之前没有遇到你。
# 恨不:一作“何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描绘了一位女子面对他人赠送明珠时,先因感激其情意而系于衣衫,后因忠于丈夫、坚守妇道又含泪归还的过程。借女子委婉拒绝追求者的故事,体现了作者拒绝藩镇高官拉拢、坚守对朝廷忠诚的决心,语言富有民歌风味,人物刻画细腻传神。
2. 写作手法
比喻:“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诗人以闺妇自比,将自己比作“妾”,把唐王朝比作“良人”,借闺妇与丈夫的关系,表明自己对唐王朝的忠诚,如同闺妇忠于丈夫。“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以“双明珠”比喻李师道给予的声名地位等诱惑。
3. 分段赏析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四句,以直白对话展开矛盾。明知对方有夫仍赠明珠,暗示李师道刻意拉拢;“系在红罗襦”的细节,既体现对心意的珍视,又为下文归还埋下伏笔。双关语贯穿始终,“君”字兼指追求者与藩镇,“明珠”既是定情信物又是政治诱惑,形成表层叙事与深层隐喻的完美叠合。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两句转入身份申明。以“高楼连苑”暗喻现有尊贵地位,“明光”代指皇宫,表明丈夫(实指朝廷)的显赫身份。此处通过夸饰建筑规模与官职荣耀,既展现对现有归属的自豪,又暗含对藩镇“非正统”地位的否定,为下文决绝表态奠定基础。继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形成情感转折的高潮。表面赞颂对方心意光明,实则暗讽藩镇割据违背天理;“同生死”的誓言将伦理承诺升华为政治忠诚。这两句在保持礼节性赞誉的同时,通过类比手法完成立场的切割,展现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处世哲学。“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以戏剧性场景收束全篇。泪湿明珠的细节强化拒绝的痛苦与无奈,末句成为传世绝唱:既包含对时运不济的慨叹,又暗含政治立场的不可动摇。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浅语寓深意,旨隐象外,通过比兴寄托与虚实相生的手法,将政治立场隐于物象之外,形成含蓄蕴藉的审美特质。全篇以心理描写的层递转折见长,外显从容之态而内藏激荡情思,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
# 张籍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而作《节妇吟》一章寄之……。陈无己为颍州教授,东坡领郡,而陈赋《薄命妾》篇,言为曾南丰作,其首章云:“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起舞为上寿,相送南阳阡。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全用籍意。
宋洪迈《容斋五笔》
# 张籍怯于乐府;如《节妇吟》等篇,真擅场之作。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 前四句似乐府,结句情深,却非盛唐口吻。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钟云:节义肝肠,以情款语出之。妙!妙!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皆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夫女以珠诱而动心,士以币征而折节,司业之识浅矣哉!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周珽曰:平衷婉辞,既坚己操,复不激人之怒,即云长事刘,有死不变,犹志在报效曹公之意。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情词婉恋,可泣可歌。然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逄于未嫁之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文昌此诗,从《陌上桑》来,“恨不相逢未嫁时”,即《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意。“自有”二语甚斩绝,非既有夫而又恨不嫁此夫也。“良人执戟明光里”,既《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意。然《陌上桑》妙在既拒使君之后,忽插此段,一连十六句,絮絮聒聒,不过盛夸夫婿以深绝使君,非既有“良人执戟明光里”,而又感他人“用心如日月”也。忠臣节妇,铁石心肠,用许多折转不得,吾恐诗与题不称也。或曰文昌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重币辟之,不敢峻拒,故作此诗以谢。然文昌之婉恋,良有以也。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 双珠系而复还,不难于系,而难于还。系者知己之感,还者从一之义也。此诗为文昌却聘之作,乃假托节妇言之。徙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张籍《节妇吟》,亦浅亦隽。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张籍辞李师道辟命诗,若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二语,即径直无情。朱子讥之,是讲道理,非说诗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此诗一句一转,语巽而峻,深得《行露》“白茅”之意。刘须溪曰;“好自好,但亦不宜‘系’。”余谓此说不惟苛细,兼亦不谙事宜。此乃寄东平李同空作也。籍己在他镇幕府,郓帅又以书币聘之,故寄此诗。通体俱是比体,系以明国士之感,辞以表从一之志,两无所负。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
# 《陌上桑》妙在直,此诗妙在婉,文昌真乐府老手。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此篇五七言后,以两句结,却有余韵,妙在言外。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婉而直,得风人与托之旨。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刘云:好自好,但亦不宜“系”。
明高棅《唐诗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