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běi
hǎi
yàn
xià
t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dōng
fān
zhù
zào
gài
běi
zhǔ
líng
qīng
hǎi
nèi
tíng
nán
míng
shì
duō
yún
shān
xìng
pèi
réng
dāng
xiū
zhú
shòu
shǔ
jiāo
liú
kōng
yǒng
yùn
zhēn
qiè
suǒ
luò
jiāng
guì
jiàn
cóng
gōng
nán
chóng
guò

译文

李公在历下亭驻下太守的车盖。我由北渚经过清河前来拜访。历下亭是齐地最古老的亭兮,济南是名士辈出的地方。云山磅礴已令人生发诗兴,美人陪饮更令人对酒高歌。修长的竹林清爽无比,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凉。这里的景物蕴含真趣,令人心怡,可惜红日西沉,宴会将散,无可奈何。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

逐句剖析

"东藩驻皂盖":李公在历下亭驻下太守的车盖。

# 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东藩:李北海,均指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司马相如《上林赋》:“齐列为东藩。”

"北渚凌青荷":我由北渚经过清河前来拜访。

# 青荷:大清河,又名济水,原在齐州(济南)之北,后被黄河夺其河路。一作“清河”,一作“清菏”。,北渚:指历下亭北边水中的小块陆地。

"海内此亭古":历下亭是齐地最古老的亭兮,

# 海内:一作“海右”。古时正向为南,因海在东,陆地在西,故称陆地为“海右”。

"济南名士多":济南是名士辈出的地方。

# 济南名士多:此句作者自注:“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座。”自汉以来的经师如伏生等,皆济南人,故曰名士多。这两句诗,因为颂扬得实,已为后人作为对联,悬挂亭中(今改为门联)。

"云山已发兴":云山磅礴已令人生发诗兴,

# 云山已发兴:曹毗文:招仪凤于云山。云山指远处的云影山色。发兴催发作诗的兴致。

"玉佩仍当歌":美人陪饮更令人对酒高歌。

# 当:是当对的当。语本曹操诗:“对酒当歌。”有人解作应当或读作去声。,玉佩:唐时宴会有女乐,此处指唱歌侑酒的歌妓。

"修竹不受暑":修长的竹林清爽无比,

# 修竹:修长的竹子。阮籍诗:修竹隐山阴。江淹《竹赋》:亦中暑而增肃。

"交流空涌波":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凉。

# 空:空自或空劳。,交流:此与彼受谓之“交”。指历水与泺水,二水同入鹊山湖。两河交汇。《东征赋》:望河济之交流。《三齐记》:历水出历祠下,众源竟发,与泺水同入鹊山湖。所谓交流也。

"蕴真惬所遇":这里的景物蕴含真趣,令人心怡,

# 遇:一作“欲”。,惬:称心,满意。,蕴真:蕴含着真正的乐趣。用谢灵运诗“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是说此亭蕴含真趣(自然美),故以得一游为快。

"落日将如何":可惜红日西沉,宴会将散,无可奈何。

"贵贱俱物役":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

# 物役:为外物所役使。,俱:都。,贱:低贱,杜甫自谦之称。,贵:尊贵,指李邕。

"从公难重过":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

# 难重过:难以再有同您一起重游的机会。,公:指李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乃唐代杜甫所作五言古诗。开篇寥寥数语,清晰勾勒出杜甫游历下亭的缘起与行程踪迹。随后,笔锋一转,四句诗将亭中欢宴场景鲜活呈现:云山仿若天然雅幕,为宴饮添几分悠然意趣,玉琨奏响,歌会正酣,主客把酒言欢,其乐融融。至末尾,另起思绪,四句诗倾诉出宴游后的感慨万千。整首作品真情流淌,既盛赞济南名士的卓然风姿、山水的清丽神韵,又饱含与友人相聚的深厚情谊。虽是临场即兴而赋,可杜甫用词精妙、造句讲究。诗虽属五古体裁,前四联对仗却极为工整,毫无雕琢之痕,一切精妙而自然。颔联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两句更是传诵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是杜甫于天宝四年(745年)途经济南时所作。当时杜甫正踏上前往临邑探望弟弟杜颖的旅程。途经济南时,北海郡太守李邕恰好也在这座城市,李邕邀请杜甫一同游宴于历下亭。李邕,彼时担任北海太守,世人尊称其为李北海,年长杜甫三十四岁。面对如此难得的相聚,杜甫心中诗情澎湃,觉得不能不赋诗以记此盛事,于是便当场创作了这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宴饮题材。描绘了诗人陪李北海在历下亭宴饮的情景,展现了历下亭古老的风貌和济南众多名士汇聚的场面。此诗营造出欢乐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宴饮场景的赞美、对时光和人生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描绘了历下亭周围云山环绕的美景,诗人将自己宴饮时的愉悦之情融入到这美妙的景色之中,借云山之景抒发了与友人宴游的雅兴和快乐。以景衬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让读者能通过景色描写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虚实结合:“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前一句写历下亭的古老,是眼前所见之实景,后一句则联想到济南历史上的众多名士,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既展现了当下宴游的具体环境,又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表达出诗人对济南这片土地的赞美与敬仰之情。细节描写:“玉荷承翠叶,黄菊换青莎”对宴席周边的植物进行了细腻的细节描写,用“玉荷”“翠叶”“黄菊”“青莎”等意象,从颜色和形态等方面生动地描绘出历下亭周围的环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宴游环境的优美和雅致,为诗歌增添了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直抒胸臆:诗的最后“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贵贱都为外物所役使的感慨,以及对与李邕此次宴游难以再得的惋惜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强烈,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在宴游之后内心的复杂情绪和深刻思考。

3. 分段赏析

开篇前四句,详述游历下亭的来龙去脉。彼时李邕这位备受尊崇的前辈在济南为官,杜甫因而有幸与之共泛清河,携手踏上历下亭之旅。其间“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堪称绝妙,精准切中当下情景。历下亭历史悠久,承载岁月沧桑;而济南这片土地,自汉以来便名士辈出,如伏生传《尚书》,培育诸多名儒,后续各朝亦是才俊纷涌。当时更有邑人塞处士列席其中,足见此地人文荟萃。这两句诗也因其意境深远、贴合实景,备受时人与后人推崇,至今仍高悬历下亭,供往来游人驻足品鉴。紧接着四句,生动描绘亭中宴饮盛况。放眼望去,周围云山苍茫,美景如画,撩拨起众人的雅兴;近处玉琨歌会,清扬的歌声与美酒相伴,主客纷纷举杯劝饮,气氛热烈。亭畔修竹摇曳,绿意葱茏,隔绝暑热;亭外碧波荡漾,更添几分意趣,良辰美景之下,老少才俊齐聚一堂,共享这赏心乐事。此段尤为精妙之处在于,诗句多以虚字衔接,读来抑扬顿挫,尽显韵律之美。最后四句,则将笔触转向宴游历下亭后的深沉感想。历下亭仿若藏纳自然真趣的世外桃源,让人沉醉其中、留恋难舍,可随着日落西山,宴席终要散去,怎不让人感慨万千。众人皆为外物所驱役,身不由己,杜甫不禁喟叹,不知何时才能再度与李邕前辈同游共乐。这既是对人生聚散无常的伤感,更深层次的,则是对“贵贱俱物役”这一人生境遇的体悟,无论身份贵贱,都难逃外物的束缚,难以追寻真正的自由,其间隐隐透露出老庄思想的韵味,为全诗增添几分哲思光芒。

4. 作品点评

此诗虽为即兴之作,却尽显杜甫选词琢句的深厚功底。诗虽属五古体裁,前四联对仗却极为工整,毫无雕琢之痕,一切精妙而自然。诗中,杜甫既热情赞颂济南的名士风采与山水灵秀,又饱含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颔联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不仅为时人所赞赏,更是悬挂于历下亭中,引得无数后人驻足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古朴沉雄,亦效北海。“贵贱俱物役”可作醒世名言。

明王嗣奭《杜臆》卷一

# 起四叙事,中四写宴,末四惜别。首言李之来。次言到之处。三点历下亭。四兼坐中客。“发兴”则酒怀动矣。“当歌”则酒兴豪矣。而竹色波光,清凉交映,襟期正复哂然。“蕴真”二字,无所不包。其人、其地、其景,皆是蕴含真趣者。是以临分逆计,重徘徊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一

# 唐人用字多异者:韩退之《岳阳楼》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防。”“防”字音访。白乐天《寄裴晋公》诗:“金屑琵琶槽。”“琵”字读入声。如是不可枚举。今按杜诗如“从公难重过”、“几时杯重把”、“君臣重修德”、“苍生岂重攀”、“叶蒂辞枝不重苏”,皆以平读去。“细草偏称坐”、“意内称长短”,“乘舆恐未回”、“皇极正乘兴”,皆以去读平。

不详王阮亭《杜诗镜铨》卷一

# 此与下篇,雅近选体,与他诗不同,当是有意仿北海之作。

清王士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出塞》

下一篇:唐·佚名《举子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