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能擘两雕弧":一个人能以双手拉开雕有图画的铁弓,
# 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擘:张,分开。一作“臂”。
"虏骑千重只似无":虽然有层层包围的敌人骑兵,但在他眼中却像身处无人之地一样。
# 重:一作“群”。
"偏坐金鞍调白羽":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
# 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纷纷射杀五单于":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
# 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通过塑造一位能左右开弓、以千军万马中从容杀敌的少年英雄形象,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尚武精神与爱国情怀。诗中"一身能擘两雕弧"的夸张描写与"纷纷射杀五单于"的战场速写,既突出了少年的武艺高强,又暗含对保家卫国者的赞美。此诗借边塞战争场景,将个人英雄主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体现了王维早期诗歌中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2. 写作手法
夸张:“一身能擘两雕弧”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少年的臂力过人,能同时拉开两张雕弓,突出其武艺高强,塑造出一个英勇不凡的少年形象。正衬:“虏骑千重只似无”一句,用“虏骑千重”来衬托少年的勇敢无畏,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骑兵,少年却视若无物,进一步凸显其胆气之壮。细节描写:“偏坐金鞍调白羽”通过“偏坐”“调白羽”这些细节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少年在马上的潇洒姿态和从容不迫地准备射箭的情景,展现出其娴熟的骑射技艺和临战的镇定。
3. 分段赏析
首“一身能擘两雕弧”以夸张手法展现少年膂力惊人,“两雕弧”的意象强化了其武艺超群的形象;次句“虏骑千重只似无”通过数量对比(千重敌骑与单人匹马),凸显少年临危不惧的胆魄;第三句“偏坐金鞍调白羽”聚焦细节动作,“偏坐”的动态描写既显潇洒从容,又暗含控马骑射的专业性;末句“纷纷射杀五单于”以“五单于”借代敌军首领,既呼应前文“虏骑千重”的激烈战况,又以“纷纷”的叠词强化战斗的酣畅淋漓。全诗四句层层递进,从技艺、胆略、姿态到战果,塑造出立体饱满的少年英雄形象,体现了王维边塞诗刚健明快的风格特征。
4. 作品点评
这是王维边塞诗的经典之作,以刚健明快的语言塑造了盛唐少年英雄的典型形象。全诗通过“技—胆—姿—绩”的递进式结构,将夸张的武艺描写(“一身能擘两雕弧”)与壮阔的战场场景(“虏骑千重只似无”)相结合,既展现了少年的飒爽英姿,又暗含对保家卫国精神的歌颂。诗中“偏坐金鞍调白羽”的细节刻画,突破了传统边塞诗的宏大叙事,以动态画面凸显人物风神,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作为盛唐尚武精神的文学象征,此诗被后世视为边塞诗中“少年意气”的典范,其塑造的英雄形象与昂扬格调,成为研究唐代边塞文化的重要文本。诗中“纷纷射杀五单于”的豪情收束,更将个人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
下一篇:唐·李中《柳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