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里花多处":在浣花溪里鲜花最多的地方,
# 浣花溪:又名濯锦江、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其源出大江(即南河),由温江县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今西郊杜甫草堂至笮桥一带通称浣花溪,系因居人多造彩笺而得名。《梁益记》:“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彩笺,故号浣花溪。”
"为忆先生在蜀时":想起了先辈您在蜀时的生活。
# 在蜀时:指杜甫居住成都之时。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在成都草堂居住。以后去梓州、阆州、渝州,广德二年(764年)复归成都,第二年,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而至云安,然后出川。,先生:指杜甫。
"万古只应留旧宅":您的旧居草堂应该万古留存,
# 万古:形容时间很长。
"千金无复换新诗":现在即使用千金重价也换不到您的新诗了。
# 无复:不能再。
"沙崩水槛鸥飞尽":锦江沙岸崩塌,草堂的水槛损毁,鸥鸟也已飞尽,
# 沙崩水槛:指沙岸崩塌,水槛损毁。水槛,草堂水亭的栏杆。杜甫有《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云:“新添水槛供垂钓。”又有《水槛遣心》云:“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又有《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可见他是很爱此亭的。崩,一作“棚”。
"树压村桥马过迟":树木已长得那样茂密,遮蔽了村中的小桥,我骑着马只能缓缦而过。
# 迟:慢。,村桥:典出杜甫《涨溪》云:“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余。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山月不知人事变":从山后升起的月亮不知人世间的变迁,
# 人事变:即杜甫离蜀东去,人事已经发生了变化。
"夜来江上与谁期":诗人早已逝去,它在这锦江上还等待谁呢。
# 与谁期:即与谁相会。期,相会、相约。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杜甫旧宅草堂荒芜的景象,抒发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感慨,展现出诗人对文学传承和伟大诗人的敬重。
2. 分段赏析
首联“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此联点题,开篇笔触平实。诗人置身浣花溪畔繁花簇拥之处,思绪不禁飘回杜甫客居蜀地的往昔时光。颔联“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格调一转,洋溢着热烈的情感,高度推崇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旧宅”真切呈现于眼前,诗人感慨其理当万古留存,因为它承载着杜甫不朽的诗名;“新诗”则是心中所念,如今纵使花费千金,也再难求得杜甫新的诗作,只因诗人已然作古。这两句诗,一实一虚,相反相成,将对杜甫诗业的赞叹与对其离世的惋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颈联“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从“旧宅”生发开去,巧妙遥接杜诗所描绘的物态,将古今紧密勾连,呈现出世事的常与变。杜甫在《客至》中写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而此地“鸥飞尽”却反用其意。水槛因沙崩而损坏,鸥鸟也已飞尽,仅从这一细节,便足见旧宅如今的荒凉破败之态。尾联“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笔锋再次一转,反向承接上文。诗人从亘古不变的山月展开摹想,赋予山月以人的情感。山月不知人间人事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旧在夜晚静静照临江上,然而此时,它又能与谁相约呢?此联再次点出“忆”字,于低徊婉转中,将人亡物在的深沉叹惋之情,推向极致。
3. 作品点评
此诗的颔联与颈联足见作者功力。胡震亨曾评价作者“工于造联”,想来所指便是像诗中的联句。
# 浣花溪里只添“花深处”三字,便是此日加倍眼色。只因此三字,便知其不止忆杜先生,直是忆杜先生爱人心地,忆杜先生冠世才学,忆杜先生心心朝廷、念念民物,忆杜先生流离辛苦、饥寒老病,一时无事不到心头也。三,万古应留,四,千金难得,便只是一句话,犹言即使国步可改,必须此宅长留,只看文人代有,到底杜诗莫续也(首四句下)。此沙崩树压,即七之所谓“人事变”也。“夜来江月与谁期”者,此月经照杜先生后,更照何人始得?则自不能不有此问也(末四句下)。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浣花溪里,居人不少,故特添出“花多处”三字以旌异之,曰:此方是杜少陵故居也……三承一,其人不朽,其宅亦不朽;四承二,其人虽无,其诗必不可无。以上只是见物怀人。五、六,然后细写旧宅:五写宅以内,六写宅以外。先生在日,以严武还朝,暂去成都,其宅不免荒芜,读《将赴草堂先寄郑公》五作可见,况身后乎?沙崩鸥去,树压马惊,所必然矣,七,忽然举山月而斥之,一似先生既死,此月便不应再照旧宅也者,大奇!八,又忽然向山月而问之,一似旧宅既荒,此月便不应更照他家也者,大奇!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鱼玄机《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