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树参天":万壑古树高耸云天,
# 壑:山谷。
"千山响杜鹃":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相传古蜀国王杜宇含冤死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千山响:一作乡音听。
"山中一夜雨":山中春雨一夜未停,
#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百重泉":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 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布":汉女辛劳织布纳税,
# 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橦:一作賨。,汉女:这里指梓州的少数民族妇女。古时称嘉陵江为“西汉水”,故称这个地方的妇女为“汉女”。一说“汉”指蜀汉。
"巴人讼芋田":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 巴人讼芋田: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巴:古国名,故都在今重庆。战国时被秦所灭,于其地置巴郡。讼芋田:指农事纠纷。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望你发扬文翁政绩,
# 教授:学官名。古代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翻:翻然改变,通“反”。,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不敢倚先贤":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梓州山林的壮丽风光与独特民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赴任梓州的殷切勉励,期望他创造佳绩、超越先贤,展现出积极开朗的送别情怀。
2. 写作手法
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白发夸大为三千丈之长,现实中白发不可能如此长度,却借此极度地放大忧愁的具象感,让人直观感受到诗人内心深沉、无尽的愁苦,以超乎寻常的数量形容,使抽象的愁绪变得具体可触,增强诗句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环境描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对碧空、长江、孤帆远去等环境元素的勾勒,营造出空旷、悠远的氛围。友人乘船离去,帆影渐消于碧空尽头,唯余长江水向天际奔流,以浩渺江景衬托出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的怅惘,将离情融入开阔的自然环境之中,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含蓄。用典:“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闻笛怀念故友嵇康等人所作《思旧赋》,诗人借此抒发对旧友的思念;“烂柯人”源自晋人王质砍柴遇仙人下棋,观棋片刻世上已过数百年,斧柄烂尽,诗人借此感慨自己被贬归来人事全非。用典使诗句内涵丰富,短短两句蕴含多层情感,增添历史厚重感。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互文,并非单指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依旧照着秦汉时的边关,时间上跨越数百年,营造出古老、沧桑的边关景象,引发对历史变迁、战争残酷以及戍边将士命运的无尽感慨,语言凝练,表意丰富。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前两联,便以雄浑笔触绘就巴蜀的壮美山川。“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运用互文手法,起势非凡,万壑千山之间,古木参天而立,杜鹃啼鸣回荡,视觉上的苍茫山林与听觉上的鸟鸣交织,仿若瞬间将读者拽入那片奇境,令人目不暇接,后世诗评家也多赞其为律诗发端的典范。紧接着“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紧扣蜀地山高林密、雨水丰沛特质,展现深山之中晴雨交错的奇幻画面,还有那仿若从树梢飞泻而下的道道泉瀑,此乃诗人以画家视角取景,巧用绘法入诗,将立体山水凝于二维画幅,使景物层次分明、纵深高远,尽显雄奇秀丽。这般景致描绘,景因情生,不难看出诗人对梓州风光满怀向往,对即将赴任此地的李氏更是欣羡不已。诗至第三联,笔锋一转,极具概括力地展现蜀地风貌。此地物产有特色,像妇女交纳的橦布;民风淳朴却也偶有纠纷,如芋田诉讼,既点明蜀地僻远、经济欠发达,民众生活困窘、教化不足,又暗示李使君治蜀之路任重道远,同时为尾联埋下伏笔,让后续劝勉之语有了根基,不显空泛。尾联顺势而出,王维巧用典故,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楷模勉励李使君。文翁曾在蜀地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使得当地大化。王维期望李使君能效法文翁,于梓州革新教化、整饬吏治、大展宏图,而非坐享前人功绩、碌碌无为。此处用典精妙,切人、切事、切地,既贴合李使君身份与赴任之地,又委婉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许,在送别之际,寓劝勉之意于其中,得体又深情。纵观全诗,先绘山水以抒向往,后写民情政事以寄厚望,结构精巧,令人回味。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送别为主题,却独辟蹊径,全然避开了常见的离愁别绪抒发,也没有落入俗套的客套寒暄。诗中满是王维对国家局势、百姓生活艰难以及友人未来仕途的深沉牵挂,展现出宏大视野与悲悯情怀。诗作格调清新高雅,行文流畅明快,在众多唐代送别诗里脱颖而出,其独特构思令人眼前一亮,所达思想境界超凡脱俗,能让读者心生力量。
# 读王右丞诗,使人客气尘心都尽。《送梓州李使君》诗云:(前四句,略)竟是山林隐逸诗。欲避近熟,故于梓州山境说起。下文(后四句,略)方说李使君。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风土诗多因送人之官及远行,指言其方所习俗之异,清新隽永,唐人如此者极多。如许棠云“王租只贡金”,如周繇云“官俸请丹砂”,皆是。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顾云:“响”字奇。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三四是山中人得景深后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玲然妙语,乃于送行诗得之,更妙(“树杪”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讼”字人不肯说,诗中说风土宜如此(“巴人”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好讼之俗宜先威明,不当倚文翁之教授。此见古人投赠有主意,不若今人竞作套语。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前四句通即送李之时景而成咏,音调高朗,缚有逸趣。陆伯生曰:起开爽有天趣。徐充曰:三四句对而意连极佳。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用此体。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明明两截,幸其不作折合,五六一似景语故也。意至则事自恰合,与求事切题者雅俗冰炭。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前无古人,后无嗣者,文外独绝,不许有两。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将梓州山水直写四句,声调高亮,令人陡然一惊,全不似送使君,只似闲适诗,妙极。下方写风俗、使君,七八有余意。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形拟高雅,赠送周旋,无此天然恰称者矣。
清谭宗《近体秋阳》
# 斗绝(“万壑”句下)。从上蝉联而下,而本句中复用流水对,古人中亦偶见(“山中”二句下)。结意言时之所急在征戍,而文翁治蜀,翻在教授,准之当今,恐不敢倚先贤也。然此亦须活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好气势。前半如画。顾云:五六风俗俭薄处,亦见事简。又云:“不敢”二字勉词,若曰“得谓不敢乎”。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起势何等卓越(首四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此诗起势尤为斗绝,三句承次句“山”字,四句承首句“树”字,一气相生相促,洵杰作也。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落笔神妙,炼意工夫最深,人以为容易,不知其意匠经营惨淡也。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吴曰:逆起神韵俊迈(“千山”联下)。吴曰:撰出奇语(“树杪”联下)。方植之曰:分顶上二语,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跳虎卧之笔(“树杪”联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寻常景,写不出。钱湘灵;三联不是眼前语,他人何以道不出?
明末清初冯班《瀛奎律髓汇评》
# 字字挑选。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
# 起四句高调摩云,结二句不可解。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丽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