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甘菊移时晚":庭前的甘菊花因为移栽得晚,
# 檐前甘菊移时晚:鲍令晖诗:“庭前华紫兰。”晋《清商曲》:“甘菊吐黄花。”《枯树赋》:“九畹称根。”檐:一作阶,一作庭。甘菊:又名真菊,家菊,花黄,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移时晚:谓移植以晚矣,故花开迟,而不堪摘。
"青蕊重阳不堪摘":到重阳节时花蕊还是青的没有开花,不能摘来观赏。
# 青蕊重阳不堪摘:魏文帝书:“九为阳数,日月并应,名曰重阳。”梁元帝诗:“时蔽摘花人。”蕊:花心。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堪:能。
"明日萧条醉尽醒":等到明天秋景萧瑟人们从酒醉中清醒了,
# 明日萧条醉尽醒:陶潜诗:“风声自萧条。”《楚辞》:“众人皆醉我独醒。”萧条:寂寥。醉尽醒:意谓似醉似醒。醉尽,一作尽醉。
"残花烂熳开何益":你再开出些残花来有什么用。
# 残花烂熳开何益:庾信诗:“残花烂熳舒。”烂熳:散乱貌。
"篱边野外多众芳":篱笆边的野地里开了许多杂花,
# 篱边野外多众芳:《世说》:颜延之于篱边,闻张演与客语。《尔雅》:“野外谓之林。”《楚辞》:“哀众芳之芜秽。”众芳:泛指细琐之野花。
"采撷细琐升中堂":人们将这些细碎琐屑的花采了摆在中堂中观赏。
# 采撷细琐升中堂:谢脁诗:“遇君时采撷。”《抱朴子》:“臭鼠之细琐。”刘桢诗:“万舞在中堂。”采撷:摘取。升中堂:花得登庙堂之上,而甘菊反失其时。中堂,诗中代指高位。
"念兹空长大枝叶":感念你空长了大大的枝叶,
# 念兹空长大枝叶:《书扒》:“念兹在兹。”古诗:“枝叶日夜寒。”兹:此。
"结根失所缠风霜":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为风霜所侵。
# 结根失所缠风霜:陆机诗:“结根奥且坚。”繁钦诗:“惠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南史》:刘俣诗:“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失所:谓失其故所,结根失所,故前曰“空长”。缠:一作埋。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咏物为题材,通过“檐前甘菊移时晚”“残花烂熳开何益”等意象,借菊花迟开错过重阳节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诗中“众芳升中堂”与“甘菊缠风霜”形成鲜明对比,既批判了小人得志的世态,亦暗含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以野花的琐屑反衬甘菊的高洁,暗喻贤才遭弃与庸人得势的世道不公。菊花的药用价值未被重视,与诗人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形成双重对照,深化了主题的悲剧性。象征:“甘菊”象征怀才不遇的君子,“众芳”喻指趋炎附势的小人。菊花“结根失所”的困境,实为诗人仕途失意、抱负落空的自我写照,物我交融,寓意深远。托物言志:诗人借甘菊花“移时晚”“不堪摘”“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等特点,来寄托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感,以物自比,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郁闷。
3. 分段赏析
《叹庭前甘菊花》首两句写出甘菊移栽的时间较晚,为后文甘菊不能在重阳绽放等情况做了铺垫,暗示了甘菊命运的不佳。“青蕊重阳不堪摘”说重阳节本是赏菊、采菊之时,而甘菊此时还是青蕊,无法采摘,进一步强调了甘菊的生长滞后,不逢时。次两句“明日萧条醉尽醒”设想明日重阳过后,甘菊依然萧条,即使人们醉后醒来,也无人欣赏,描绘出一种落寞、凄凉的氛围。“残花烂熳开何益”说就算甘菊之后残花烂漫开放,又有什么益处呢?表达出对甘菊命运的叹惋,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哀。五六句描绘了篱边野外众多花卉盛开的景象,与庭前甘菊形成对比,突出众芳的繁茂和受重视。“采撷细琐升中堂”写这些平凡的野花被人们采撷后升入中堂,受到人们的喜爱,与甘菊的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反差。诗人在诗作中感叹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时,实为叹息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杜甫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却始终壮志难酬。末两句“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表面上看,杜甫是在感叹甘菊花虽然生长得枝繁叶茂,难以逃避风霜雪寒的侵袭,实际上换个角度,这恰恰从侧面彰显出了甘菊花傲对霜雪的非凡气概,进一步烘托出了菊花那种高逸超拔、格调不凡的美感。杜甫身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目睹现实的昏暗、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凋敝,他没有选择闭目逃避,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大胆地揭露这些丑恶现象,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并探寻着解决问题的路径。
4. 作品点评
《叹庭前甘菊花》以菊花为媒介,将个人际遇与时代顽疾紧密结合,语言质朴而意蕴深沉。诗中“残花烂熳开何益”一句,既是对生命价值的叩问,亦是对社会不公的无声控诉。诗中对比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咏物与抒怀浑然一体,展现了杜甫“以诗为史”的现实主义精神。虽非其代表作,但作为早期咏物诗,已显露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敏锐洞察与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为研究杜甫思想演变提供了重要文本。
# 杜甫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而落第,还参加过玄宗特诏的制举也没及第,又因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而待制集贤院,结果仍未获一官半职。此与甘菊遭遇何其相似乃尔!怎能不叹花且自叹?
现代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明伦
# 此篇赋而比也。言君子不能与小人竟进,虽若有后是之忧,而实则有傲霜之操,故虽叹之,其实美之也。此即诗人反骚之意。
明学者、大儒董养性《杜工部诗选注·卷四》
# 此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伤君子晚犹不遇,而小人杂进在位也。
明末清初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三》
上一篇:唐·白居易《答张籍,因以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