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堪惜又堪惊":如水般的岁月既让人珍惜又让人惊心,
"砧杵风来满郡城":捣衣声随着秋风飘满了整个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高飞的鸟儿飞过时,秋色仿佛也随之流动,
"征帆落处暮云平":征船停靠之处,傍晚的云朵平静低垂。
"思家正叹江南景":思念家乡,正感叹着江南的景色,
"听角仍含塞北情":听到号角声,心中仍饱含着塞北的情思。
"此日沾襟念岐路":今天泪水沾湿了衣襟,感慨身处岔路,
"不知何处是前程":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的前程。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1. 分段赏析
首联:“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感慨时光匆匆,既值得珍惜又让人惊心。“堪惜”“堪惊”直接抒发情感,“砧杵风来”以动衬静,渲染出一种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氛围,满郡城的砧杵声更增添了几分凄凉。颔联:“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这两句是写景。“高鸟过时”让秋色有了动态之感,“征帆落处”则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画面。“动”与“平”形成对比,一动一静,展现出早秋景色的特点,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颈联:“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直接抒情,“思家”“叹”表明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听角”则勾起了塞北的情思,体现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复杂情感,将江南景色与塞北情思交织在一起。尾联:“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直抒胸臆,“沾襟”写出诗人的悲伤之情,“念岐路”点明自己正处于人生的岔路口,“不知何处是前程”则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上一篇:唐·白居易《凉夜有怀》
下一篇:唐·刘威《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