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yún
jiān

朝代:明作者:夏完淳浏览量:3
sān
nián
jīn
yòu
nán
guān
xiàn
shān
lèi
shuí
yán
tiān
kuān
zhī
quán
jìn
bié
xiāng
nán
guī
lái
líng
kōng
kàn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逐句剖析

"三年羁旅客":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

#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停留。,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今日又南冠":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 南冠: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无限河山泪":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

# 河山:一作山川,一作山河。,限:一作恨。

"谁言天地宽":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知泉路近":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

#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一作“前”。

"欲别故乡难":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毅魄归来日":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

#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空际看":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民族英雄、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于他被清军囚禁期间,表达了身陷囹圄、将赴刑场前对国土的哀痛、对亲人的不舍以及对理想的坚守。诗人以被俘为背景,借“南冠”寓意囚徒身份,通过对山河、天地、故乡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亡国之痛和求死无悔的志节。语言沉郁而激昂,情感深挚,表现出诗人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反映了明末志士面临国破家亡时的精神风貌。全诗结构严谨,用词凝练,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抗清将领、诗人

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他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后鲁王封他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阳军事。之后被捕遇害,年仅16岁。夏完淳少负才能,所作诗赋,语言华美,慷慨悲凉。其诗赋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著有《夏完淳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后,其父允彝投水殉国。夏完淳与陈子龙继续坚持斗争。次年,他与陈子龙、钱旃结盟,饮血为誓,誓言复兴明朝,并上书鲁王朱以海,获遥授中书舍人之职,参与太湖吴易的军事筹划。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夏完淳因奉命上表谢恩,被清廷察觉,遭逮捕并解送南京。《别云间》即为他离开松江、赴难途中所作,表达了对故土的依恋与对理想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诀别诗。抒发了诗人对山河沦陷的极度悲愤、对故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至死不渝的抗清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气节。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多次巧妙用典,如“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中,“南冠”一词出自《左传》,指楚人钟仪被晋国俘虏,仍戴南冠以示不忘故国,这里借“南冠”代表自已被清军囚禁,暗指诗人虽被囚仍心系故国;又如“灵旗空际看”句,“灵旗”借汉武帝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的典故,寄托抗清复明的信念。诗中用典无痕,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存亡紧密相连,展现出视死如归的坚贞气节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3. 分段赏析

诗作首联叙事:“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其中“羁旅”二字将诗人自从追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以来,三年间颠沛流离、四处奔走、历经艰难的抗清经历作了高度简洁而沉痛的概括。“今日又南冠”,意即今日又被囚徒南行,表明诗人已身陷囹圄、即将被押解南下。在这句平静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苦痛与无言的悲凉。诗人似乎云淡风轻地叙述过往,但细细咀嚼,字句中无不流露出诗人心中激荡不已的愤慨与哀恸,平静之下,正是情感波涛翻滚的压抑。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面对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局面,诗人无法抑制心中悲苦,泪如泉涌。他曾满怀希望寄望于明朝复国,冀图重整山河,但终因兵败入狱,理想破灭,壮志未酬,眼见山河凋敝,生灵涂炭,诗人悲愤至极,流下无尽的“山河泪”。此情此境,他禁不住发出“谁言天地宽”的愤慨诘问。这一句既是悲愤控诉,也是满怀不平之气的呐喊,表现出他对现实的失望与对命运的抗争。颈联则转入内心情感的深处,坦露出诗人对故乡、亲人深深的依恋与不舍:“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诗人深知自己命在旦夕,“泉路近”即死亡将至,是对前途的清醒判断。而越是接近死亡,他越难舍亲人、难舍故乡。“欲别故乡难”六字,道尽了内心最柔软处的牵挂。他想起父亲早年为国殉难,想起自己尚未尽孝于母,想起生母寄人篱下、妻子孤守家中……家国两难,恩怨交缠,使他此去更觉心如刀绞,愈发难以释怀。这一联深沉悲切,情真意切。尾联振奋收束,诗人以悲壮昂扬之笔重申复国之志:“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即使此身将死,毅然的魂魄也会归来,目睹重整山河、复明大业的那一天。“灵旗空际看”一句,是他对来日中兴之期的遥望与寄托。他坚信,总有一天,后继者将举起义旗,荡清寇虏。正如他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说:“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生死虽近,志向不移。全诗在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一句中结束,展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也为后人树立起舍生取义、忠诚报国的典范形象。

4. 作品点评

此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练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用自然,毫无稚气,实难令人相信出自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之手。这种成熟风格,正是家学渊源的熏陶与抗清斗争的历练共同铸就的结果。全诗意脉贯通,语言率真豪健,虽无刻意雕琢之工,却因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注入其中,形成了诗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子龙的学生夏完淳,九岁能诗,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的后期作品如……《别云间》、《即事》等篇,慷慨悲凉,沁透了斑斑的血泪。感情的激荡,较胜于子龙。

现代文学家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下一篇: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