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系日乏长绳":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
# 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水去云回恨不胜":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 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水去:含有两个意,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
"欲就麻姑买沧海":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
# 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欲:正想。
"一杯春露冷如冰":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 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描绘了诗人登山时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借对时光流逝、自然轮回的感慨,写出了岁月难再、世事无常的宇宙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无奈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哀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从来系日乏长绳”运用古人想系住太阳挽留时光的典故,表达时间不可挽留的怅惘。夸张:“欲就麻姑买沧海”,诗人突发奇想,想要向麻姑买下沧海,认为这样就能把握时间,让流逝的一切回来,极具夸张与浪漫想象。借景抒情:“水去云回恨不胜”借登高所见滚滚江河东去、云卷云回之景,抒发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悲哀。
3. 分段赏析
首句“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巧妙运用典故,诉说着自古以来人们就渴望能用长绳系住太阳,以此留住匆匆流逝的时光,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长绳,开篇便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时间一去不返、无法挽留的怅惘,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然后“水去云回恨不胜”,诗人登高远眺,目睹滚滚江河向东奔腾而去,永不停歇,天上的云朵也不断变幻、循环往复。在这看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轮回中,无数宝贵的时光却悄然消逝。就像鸟儿飞走又飞回,春天离去又归来,每一次的循环都意味着一段岁月的终结。太阳每日东升西落,四季不停地交替,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社会以及宇宙无尽的悲哀与无奈,让诗人心中的遗憾与怅恨愈发浓烈。接着“欲就麻姑买沧海”,诗人在前两句的伤感与无奈达到极致之时,突发奇想。既然无法留住时间,那何不去向掌管沧海的麻姑买下沧海呢?因为百川归海,若拥有了沧海,似乎就能掌控时间,让流逝的一切重回身边。这一奇妙的想法看似来得突然,实则是基于前两句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而生。它展现出诗人浪漫主义的思维,在对人世短暂、时光飞逝的迷茫中,努力寻找着一种可能的“解脱”办法。但随即,诗人又陷入了新的思考:麻姑身在何处?又该用什么去交换这珍贵的沧海?而且,沧海桑田的变迁本就是自然规律,即便拥有了沧海,又怎能保证它不会再次变成桑田呢?最后一句“一杯春露冷如冰”,诗人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传说蓬山周围的海水正在变浅,即将再次变为陆地,这意味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又将上演。诗人借此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漫长过程浓缩为一瞬间,让人们猛然领悟到,眼前这一杯看似平常的春露,其实是沧海迅速变化后的遗迹,转瞬之间,它也将消失不见。一个“冷”字,极为精妙地揭示出时间的冷酷无情,以及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同时也将诗人内心深处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展露无遗。从之前豪情满怀地幻想掌控沧海留住时间,到此刻冰冷现实的冲击,这巨大的反差,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且一事无成的极度感伤。整首诗通过这层层递进、虚实结合的描写,将诗人对时间的深刻思考与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谒山》其写作特色鲜明,以浪漫的奇思异想和大胆的想象,将古老的时光主题写得新奇浪漫、诗情画意。在文学史上,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唐诗的哲理与浪漫内涵。
上一篇:唐·雍陶《题情尽桥》
下一篇:唐·罗隐《水边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