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biān
ǒu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1
shuǐ
qíng
huí
shuǐ
biān
huā
hǎo
wèi
shuí
kāi
zhǐ
zhī
shì
zhú
yǎn
qián
jué
lǎo
cóng
tóu
shàng
lái
qióng
qiū
xiū
tàn
zhōu
shào
chén
āi
liáng
rén
huì
méng
xiān
shēng
zuì
yǒu
cái

译文

野外的流水无情地逝去不再回头,水边的鲜花开得再美,又是为谁绽放呢。只知道世事在眼前匆匆流逝,不知不觉间白发已从头顶生出。穷困时像孔子、孟子般潦倒不必叹息,显达时如周公、召公般功成也终归尘土。谁能参透这番道理,唯有庄子最是通透超然。

逐句剖析

"野水无情去不回":野外的流水无情地逝去不再回头,

# 不:一作早。

"水边花好为谁开":水边的鲜花开得再美,又是为谁绽放呢。

"只知事逐眼前去":只知道世事在眼前匆匆流逝,

# 去:一作过。

"不觉老从头上来":不知不觉间白发已从头顶生出。

"穷似丘轲休叹息":穷困时像孔子、孟子般潦倒不必叹息,

# 丘轲:指孔丘、孟轲,即孔子、孟子。

"达如周召亦尘埃":显达时如周公、召公般功成也终归尘土。

# 周召:即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皆有美政。

"思量此理何人会":谁能参透这番道理,

"蒙邑先生最有才":唯有庄子最是通透超然。

# 蒙邑先生:即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边偶题》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诗的首联描绘了水边景色,以野水的无情和水边花的无主,隐喻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颔联是描写人生短暂的名句,诗人感慨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之事,却忽略了岁月的流逝。颈联通过对比孔子、孟子的困顿和周公、召公的显达,表明无论穷达,最终都将归于尘土。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庄子淡泊自守、顺应自然人生态度的赞赏。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咏怀诗。诗中,前两句描绘水边景色,野水无情流去,水边花无人赏,暗示美好事物的无常;颔联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颈联通过孔子、孟子与周公、召公的对比,说明无论穷达,最终皆归尘土;尾联赞赏庄子的淡泊自守,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联:“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诗人以水边的景色为切入点,描绘了野水无情地流去,一去不复返,而水边的花虽开得美丽,却无人欣赏。这里通过“无情”和“为谁开”的设问,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无人珍惜的感慨。颔联:“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事情,却不知不觉中老去。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深刻感悟。颈联:“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即使像孔子、孟子那样困顿,也不必叹息;即使像周公、召公那样显达,最终也会化为尘土。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尾联:“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并认为只有像蒙邑先生这样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罗隐诗云:“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此语殊有味。

宋许顓《彦周诗话》

# 三四老,世人诵之甚稔,乃昭谏诗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何义门:三、四沉痛。纪昀:是粗野,非老也。以此为老,是宋诗所以为宋诗,而虚打所以为虚谷。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谒山》

下一篇:唐·子兰《千叶石榴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