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uán
èr
shǐ
使
ān
西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3
wèi
chéng
zhāo
qīng
chén
shè
qīng
qīng
liǔ
xīn
quàn
jūn
gèng
jìn
bēi
jiǔ
西
chū
yáng
guān
rén

译文

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清新。劝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逐句剖析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

# 浥:湿润,沾湿。,朝:早晨。,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位于渭水北岸。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清新。

# 柳色新:一作“杨柳春”。柳色:柳树象征离别。,青青:一作“依依”,客舍:驿馆,旅馆。舍:(shè)宿舍,(shě)舍得。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

# 更尽:再喝干,再喝完。,君:对对方的尊称。

"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 故人:老朋友。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勾勒渭城雨后清新之景,点明送别时间、地点,烘托愁郁氛围;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劝酒细节抒发送别深情,无一字言伤,却将惜别之意表达得深沉真挚。写作上,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洗尽雕饰,以自然明朗之笔写别情。作品虽咏寻常离别,却因细腻的场景刻画与浓烈的情感传递,形成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情景交融、韵味深永,还被谱曲传唱,成为千古流传的送别经典,尽显王维诗歌含蓄蕴藉又自然真切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元二前往西北边疆时创作的诗篇。当时,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特地从长安一带陪同至渭城为其饯行,并在此最后分手之地写下了这首七绝以表惜别之情。该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之前,正值唐朝国力强盛时期,但边疆地区仍需派遣使者加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和管理。王维通过此诗不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深切关怀与不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支持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渭城清晨的朝雨、青青客舍与新柳,以清新明快的景色烘托送别氛围;后两句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细节动作与“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告白,将真挚的惜别之情推向高潮。全诗以洗练的语言、自然的意象,表达了对友人远赴边疆的深切关怀与依依眷恋,展现了盛唐送别诗中情景交融、韵味深永的典型特征。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以洗练的语言勾勒送别场景,如"渭城朝雨浥轻尘"仅用七个字便呈现出清晨雨后的清新画面,不事雕琢却意境自现。象征:在诗句中,“柳”与“留”谐音,作为离别的象征,暗示了友人即将远行的主题。这种通过具体事物传达抽象情感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深意。直抒胸臆: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以劝酒动作和直白语言传递真挚情谊,将送别时的依恋与牵挂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前两句写景(朝雨、客舍、柳色)为送别营造清朗氛围,后两句抒情(劝酒、阳关意象)不着伤字却尽显怅惘,景语与情语浑然一体。景物描写:前两句对“渭城朝雨”“客舍”“柳色”展开景物描写,勾勒出清新湿润的送别环境,为情感表达铺垫氛围。

3. 分段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明绘春景,暗融离别之意,“柳”因与“留”谐音,成离别象征,“轻尘”“客舍”亦巧妙暗示友人出行目的,深切传递对前往荒凉之地的元二的依恋牵挂;三四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饯别,将深厚情谊融入劝酒瞬间,“西出阳关”借西域通道之意,让临别未言尽的千头万绪凝聚于杯酒之中,虽截取刹那场景,却饱含丰沛的惜别深情。全诗写普遍离别场景,无特殊背景却深蕴惜别之情,因而适配多数离筵,成为传唱久远之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描绘的离别场景极为常见,并无特殊背景,却蕴含着深切的惜别之情。这种普适性让它适用于绝大多数离别的筵席,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流传最广、传唱时间最久的歌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顾云: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首句藏行尘,次句藏折柳。两面皆画出,妙不露骨。从休文“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变来。

元释圆至《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

#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

# 吴逸一曰:语由信笔,千古擅长,既谢光芒,兼空追琢,太白、少伯,何遽胜之!

明吴逸一《唐诗正声》

# 《阳关三叠》,唐人以为送行之曲,虽歌调已亡,而音节自尔悲畅。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岂不一唱三叹,而气韵衰飒殊甚。“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此论盛唐、晚唐三昧。

明胡应麟《诗薮》

# 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凿混沌者皆下风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谢枋得曰:意味悠长。唐汝洵曰: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作意者正不能佳。蒋一梅曰:片言之悲,令人魂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风韵超凡,声情刺骨,自尔百代如新,更无继者。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失粘须将一二倒过,然毕竟移动不得,由作者一时天机凑泊,宁可失粘而语势不可倒转。此古人神境,未易到也。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刘梦得诗云“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诗云“听唱阳关第四声”,皆谓此曲也,相传其调最高,倚歌者笛为之裂。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

# 古今绝调。“渭城朝雨浥轻尘”下面决不是遇着个高僧,遇着个处士,此钩魂摄魄之说。第三、第四句不可连读。落句冷水一涕,却只是冲口道出,不费寻思。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不作深语,声情沁骨。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人皆知此诗后二句妙,而不知亏煞前二句提顿得好。此诗之妙只是一个真,真则能动人。后维偶于路旁,闻人唱诗,为之落泪。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惜别意悠长不露。《阳关三叠》艳称今古,音节最高者。按“三叠”为度曲者叠第三句也。相传倚笛亦为之裂。

清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

# 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只体贴友心,而伤别之情不言自喻。用笔曲折。刘仲肩曰:是故人亲厚话。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将进酒》

下一篇:唐·贺知章《咏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