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醉巴陵":美丽的春色陶醉了巴陵,
# 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阑干落洞庭":楼外的栏杆仿佛延伸到洞庭湖中。
# 落洞庭:是说楼外栏杆突出于洞庭湖中。,阑干:同“栏杆”。
"水吞三楚白":湖水吞没了三楚的白波,
# 三楚:古代楚地颇广,一说自今苏北沛县以西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为西楚,自苏北徐州以东、南至扬州、苏南一带为东楚,大江之南自江西南昌至湖南长沙等地为南楚。
"山接九疑青":山峦连接着九疑山的青翠。
# 九疑: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空阔鱼龙气":空阔的湖面仿佛鱼龙变化,
# 空阔鱼龙气:形容洞庭湖景色奇异,气象万千。鱼龙,古代戏(杂技)的一种。
"婵娟帝子灵":娉婷的君山就像湘妃显灵。
# 灵:神。,帝子:指湘江女神湘夫人。本为帝尧二女,舜妻,随舜南巡,没于湘水,因为湘夫人。,婵娟:仪态美好的样子。
"何人夜吹笛":是谁在深夜吹响笛声,
"风急雨冥冥":急风骤雨中天色昏暗不明。
# 冥冥:烟雨弥漫,看不清楚的样子。
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吴中四杰”之一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字孟载,号眉庵,祖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元末曾为张士诚记室,不久辞去。明初,任河南荥阳令,官至山西按察副使,后被谗夺职,服劳役于京,卒于工所。杨基是杨维桢的弟子,当时称二人为“老杨”“少杨”。其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并称“吴中四杰”,亦称“明初四杰”,共创北郭诗社。他以诗著称,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长于诗律,写景新巧,抒情细腻,辞藻秾丽,色彩明爽,诗风轻柔,韵致浓郁。其词也有相似的风格,颇有香奁体风致,但能做到香而不软,丽而不艳。代表作品有《初春》《雪中柳》《清平乐·江宁春馆写怀》《蝶恋花·春闺怨》等。著有《眉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以洞庭湖春色为背景,描绘了巴陵春色醉人、洞庭湖吞吐三楚的壮阔气象,表达了对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赞叹,抒发了诗人贬谪生涯的隐微愁绪,虚实相生间营造出空灵迷离的诗意境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婵娟帝子灵”一句,暗引舜帝二妃投湘的传说:娥皇、女英因舜崩苍梧,泪洒斑竹而溺亡湘水,化为湘水女神,其灵韵缥缈如月下婵娟。诗人以“帝子灵”喻洞庭春色,既赋予湖光山色以神话的神秘感,又暗合湘楚地域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浑然交融。
3. 分段赏析
全诗以全景式勾勒开篇,首联“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以磅礴笔触展现八百里洞庭的盎然春意。诗人以“醉”字拟人,赋予春色以灵动气质,巴陵大地仿佛沉醉在浩渺烟波之中。次句“阑干落洞庭”承转精妙,既描摹出横亘天际的湖岸线,又暗含登楼远眺的视角,将观景者与自然景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天地相接的壮阔画卷。颔联“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采用虚实相生手法,形成空间维度的立体延展。北注长江的浩荡水势与南连苍梧的翠色山脉,在“吞”与“接”的动态刻画中,既延续了杜甫“吴楚东南坼”的雄浑气魄,又暗合孟浩然“波撼岳阳城”的壮阔意境。尤其“接”字用得精妙,既写九嶷山脉的逶迤绵延,又暗示云梦泽的浩瀚无垠,在虚实交错间构筑起立体时空。颈“空阔鱼龙舞,娉婷帝子灵”转入神话维度,将地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场域。当视线投向浩渺湖心,诗人以“鱼龙舞”激活水面下隐秘的生命律动;而“帝子灵”的意象则引出娥皇女英的凄美传说,使自然山水平添浪漫色彩。这种现实与幻境的交织,恰似范仲淹笔下的“朝晖夕阴”,但杨基更擅以飘逸笔法,在虚实相生中营造出缥缈仙境。尾联“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突破时空限制,在现实场景中注入超现实想象。笛声穿越风雨交加的夜幕,既是对《楚辞》“扬云霓之晻蔼”的遥远回应,也暗含诗人对宦海沉浮的深沉感怀。结合杨基入明后三度遭贬的经历,这戛然而止的笛声,既是对自然伟力的礼赞,也暗藏士人失意的幽微心绪,在烟雨迷蒙中留下无尽余韵。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明人五律中堪称佳作。诗通篇笔墨皆围绕洞庭湖“气象万千”的特质绘形传神,堪称是一首真正的山水诗。特别是诗人写景虚实结合,既以实景摹写其形态,又借虚景传递其神韵,且似有意与前贤相较,亦用五言律诗来创作。《明诗别裁》称其“五言射雕手”确实并非虚誉。全诗以乐景起笔,以愁意收尾,陡然收束,足见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 《岳阳》一首,壮丽欲亚孟浩然。其末句“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尤为脍炙。
明胡应麟《诗薮》
# 应推五言射雕手,起结尤入神境。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
# 一实一虚,一呼一应,结构出传神的诗情画意虽不及孟浩然、杜甫的境大气雄,然雅丽则又过之。
不详包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授崔文恒《中国历代名诗今译》
# 此诗声色韵味,无不入妙,历来为诗家所称道。
不详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明诗三百首》
# 诗咏岳阳楼。首联总写洞庭春色;颔联具体描绘眼前之景,“吞”、“接”两字尤妙,形象地表现出洞庭湖浩浩渺渺,无边无际的雄伟气势;颈联由实转虚,联想起舜之二妃投湘水而为湘水之灵的传说,使美丽的洞庭湖更添一层神秘色彩,似真似幻,更为迷人;尾联声色渲染,用笔空灵,反映出洞庭湖风雨凄迷,烟雾蒙蒙的春夜之景。诗虚实结合,形神兼具,堪称力作。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元明清诗、词、文》
# 沈德潜评此篇“应推五言射雕手,起结尤入神境”。其实不仅起结二句“入神境”,通篇皆可称“脍炙”。……尾联更生奇思异想:运用神奇的典故,借助疑问句式,把读者引向一个诡异臆恍的境界。余味如笛音,悠悠不尽。
不详苏州大学教授王英志《元明清诗词选》
# 首句总冒,次句雄健,以阑干象征楼景,又使楼景直落湖中,遂觉水天一色,虚实相参。三、四两句写气势,“水吞三楚白之“吞,即孟浩然“气吞云梦泽”之“吞”。五句的“空阔”接“水吞”,六句的“娉婷”应“九疑”。末两句似实而幻,隐约中又辟一灵境。
不详现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明诗三百首》
# 一首好诗,必是情景相关,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作者一生漂泊他乡,牵恨结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好诗。颔联以写景为主,水白山青含有作者淡泊、高雅的情怀,凭借鱼龙气象万千,湘灵琴瑟遥怨的感叹,景藏情中。还有一点,写景不是随便写景,抒情不是抽象抒情。水吞三楚的景,含有空阔慷慨的情。婵娟瑟诉的情,却在山接九疑的景中。
不详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傅璇琮《金元明清诗词》
# 本诗首尾两联,出手不凡。首联出句总括形胜,言景物令人陶醉。对句即高高振起,以“阑干”代指楼,用一“落”字,极言楼之高峻、水之广阔,为下写远景做好铺垫。尾联由对景抒情转入,暗用《博异志》载“有君山老父吹笛,湖上风波突起,月色昏暗”典,写得虚实相间,如真似幻,使人恍如置身楼上,神游象外。
不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律诗三百首:图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