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茸茸湿楝花":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
# 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茸茸: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南风树树熟枇杷":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 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不计山深浅":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
#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徐行:慢慢地走。
"一路莺啼送到家":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吴中四杰”之一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书画家。字孟载,号眉庵,祖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元末曾为张士诚记室,不久辞去。明初,任河南荥阳令,官至山西按察副使,后被谗夺职,服劳役于京,卒于工所。杨基是杨维桢的弟子,当时称二人为“老杨”“少杨”。其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并称“吴中四杰”,亦称“明初四杰”,共创北郭诗社。他以诗著称,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长于诗律,写景新巧,抒情细腻,辞藻秾丽,色彩明爽,诗风轻柔,韵致浓郁。其词也有相似的风格,颇有香奁体风致,但能做到香而不软,丽而不艳。代表作品有《初春》《雪中柳》《清平乐·江宁春馆写怀》《蝶恋花·春闺怨》等。著有《眉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自幼熟悉的吴中名胜天平山的秀丽景色,通过闲居生活片段的刻画,展现出自然典雅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深厚亲切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仗:“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细雨”对“南风”,点明气候;“楝花”对“枇杷”,指出植物,工整对仗。“茸茸”“树树”修饰,“湿”“熟”刻画,从多方面描绘江南春景,展现诗歌韵律美与画面感。多感官描写:“茸茸细雨”是触觉,让人感受雨的轻柔;“楝花”“枇杷”是视觉,呈现明艳色彩;“一路莺啼”是听觉,带来悦耳声响。多感官结合,全方位勾勒出鲜活的天平山春景。烘托:“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通过诗人漫步时忘了路程远近和时间长短,侧面烘托出天平山景色之美,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融情于景:“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莺啼”悦耳动听,诗人漫步山间,沉醉于美景,连路程远近都忘却,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情与一路美景融为一体,通过对景色的细致描写,将对天平山春色的喜爱之情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两句是描写天平山春景的工笔之作。“细雨”与“南风”对仗,点明时令气候,“楝花”与“枇杷”相对,展现植物风貌,勾勒出江南三月特有的景致。“茸茸”叠词生动描绘细雨轻柔细密的质感,既写出雨丝沾湿楝花的湿润状态,又从触觉角度传递出舒远惬意之感;“树树”则强调枇杷树繁茂,金黄色的枇杷挂满枝头,从视觉上呈现出明艳夺目的春日盛景。“湿”字凸显楝花经雨的娇艳滋润,“熟”字则点明枇杷成熟的丰收气息,诗人借景衬情,笔下浓郁的色彩中洋溢着盎然春意。“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两句由景及人,刻画诗人漫游的动态画面。“徐行”描绘诗人悠然漫步的姿态,“不记山深浅”则有意识地虚化距离感,展现出诗人沉浸于景色之中、物我两忘的状态;“一路莺啼”从听觉角度切入,黄莺婉转的歌声轻快悦耳,与前文“茸茸”“树树”所营造的视觉画面相呼应,让景色不仅有色,更添有声的热闹野趣。“送到家”虚化时间感,仿佛在莺啼声中,诗人不知不觉便已归家,进一步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景色之美,将前文中隐隐流露的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杨基擅长写景状物,在该诗中,他紧扣情、景两条线索,先由景色引发情感,又在情感表达中融入景物描写。情与景、人与物相互交织融合,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清新芬芳,极具感染力,令人心生向往。
# 杨基的作品以写景状物见长,在这首诗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与景两条线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与景,人与物,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充满了清新芬芳的田园气息。
不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分支机构亚洲及南太平洋区成人教育协会会员黄锦章
# 诗的格调清俊流丽,诗味很浓,毕现江南景,传尽诗人心中意。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功正《山水诗注析》
上一篇:明·祝允明《依韵奉和(四首)》
下一篇:明·孙承宗《春怀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