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
·
zuò
chū
sài
xíng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bái
huā
yuán
tóu
wàng
jīng
shī
huáng
shuǐ
liú
jìn
shí
qióng
qiū
kuàng
xíng
rén
jué
shǒu
dōng
lái
zhī
shì
shuí

译文

站在白花原头遥望京城长安,黄河滔滔奔流没有休止的时候。深秋时节空旷的原野上行人断绝,马头向东驰来的那个骑马人不知是谁呢。

逐句剖析

"白花原头望京师":站在白花原头遥望京城长安,

# 京师:国都,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白花原头:白花原:地名,所在未详。原头:源头。头:一作上。

"黄河水流无尽时":黄河滔滔奔流没有休止的时候。

"穷秋旷野行人绝":深秋时节空旷的原野上行人断绝,

# 行人:一作人行。,旷野:空阔的原野。,穷秋:秋天将尽的时候。一作秋天。

"马首东来知是谁":马头向东驰来的那个骑马人不知是谁呢。

# 东:一作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旅望》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说是李颀写的。一说本诗为李颀所创作,名为《百花原》《白花原》。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于白花原头眺望京师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秋日旷野的寂寥景象,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从艺术特色上看,它以景写情,意境开阔又略带孤寂,体现了王昌龄绝句善于抒情达意、含蓄蕴藉的风格特点,在唐代边塞诗或行旅诗题材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当时文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旅望》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行旅诗题材。诗的首句点明诗人在白花原头眺望京师,表达出对京城的关注与牵挂。次句以黄河水流无尽,象征着愁绪的绵长。第三句描绘深秋旷野行人绝迹的孤寂场景,渲染出凄凉氛围。末句写看到东边有骑马之人过来,却不知其身份,进一步增添了旅途的孤寂与未知感。整首诗借旅途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对京师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句“白花原头望京师”,“白花原头”点明地点,诗人站在白花原头,极目远眺京师。一个“望”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京城的牵挂与思念,也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对诗人为何望京师、在京师有何牵挂等问题的好奇。次句“黄河水流无尽时”诗人将目光从京师转向奔腾不息的黄河。黄河水滔滔不绝,没有尽头,这一景象既写出了自然景观的壮阔,又巧妙地以水流无尽象征诗人内心的愁绪、思念如黄河水般连绵不断,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能体会诗人情感的深沉。第三句“穷秋旷野行人绝”,“穷秋”点明时节,深秋的旷野一片空旷寂寥,“行人绝”强调行人稀少,几乎绝迹。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出一幅荒凉孤寂的画面,进一步渲染出诗人旅途的孤独感,同时也暗示其内心的落寞与凄凉,为尾句的抒情做铺垫。尾句“马首东来知是谁”在这空旷寂寥的旷野中,诗人看到东边有骑马之人过来。然而,“知是谁”却又点明诗人并不知晓来人身份。这种未知增添了旅途的神秘感和孤寂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迷茫与对交流、慰藉的渴望,言有尽而意无穷。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把秋日原野的壮阔之景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融合,既呈现出自然之美,又隐隐透出行旅途中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京师辽远,边地萧条,彼马首而东者谁乎?大都皆狄虏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惨淡可伤。

明顾璘《批点唐诗正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杜位宅守岁》

下一篇:唐·崔颢《七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