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ē
wá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guó
shì
fēn
míng
shǔ
guàn
jūn
西
líng
hún
duàn
lái
rén
jūn
wáng
wéi
tiān
bàn
wèi
dāng
shí
luò
shén

译文

魏国朝政分明已落入灌均掌控,东阿王追念西陵,魂魄欲断,可曾想夜里会有故人前来。可叹曹植这位贤能的君王,最终没能登上天子之位,一半原因是当年他写下了《洛神赋》。

逐句剖析

"国事分明属灌均":魏国朝政分明已落入灌均掌控,

# 灌均:曹丕的近侍。

"西陵魂断夜来人":东阿王追念西陵,魂魄欲断,可曾想夜里会有故人前来。

# 夜:一作断。,西陵:曹操陵墓,即高陵,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操临终曾嘱家人,在其死后应常登铜雀台,“望西陵慕田”。

"君王不得为天子":可叹曹植这位贤能的君王,最终没能登上天子之位,

# 君王:指曹植。

"半为当时赋洛神":一半原因是当年他写下了《洛神赋》。

# 赋洛神:指曹植所作《感甄赋》,魏明帝时改名《洛神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阿王》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言藩国权柄实则操控于曹丕亲信灌均之手,暗喻曹植遭猜忌打压的处境已昭然若揭;次句写曹植受谗被废之事,即便魏武帝泉下有知也必痛心疾首。诗中三四句点明曹植未能继承帝位的多重缘由,更以“一半因作《洛神赋》”的妙笔,慨叹其因才思卓绝、情致深婉而遭忌惮的命运。此篇借咏叹曹植生平寄寓深沉感慨,李商隐并非以帝王自喻,而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悲剧,折射出才士在权力倾轧中难以自主的普遍困境,尽显咏史诗“借古讽今、以史抒怀”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抒情诗。诗歌以曹植(东阿王)的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描写了曹植虽才华横溢却因权力被权臣灌均架空、最终未能称帝的历史场景,暗含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

2. 分段赏析

“国事分明属灌均”起句用典,点明当时魏国的国事实际由灌均把控。黄初二年,灌均曾上奏谗言,称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致使曹植深受其害。此句以直白之语,勾勒出曹植在政治上被掣肘,权力旁落他人之手的无奈处境,为全诗奠定悲剧基调。“西陵魂断夜来人”中,“西陵”指曹操陵墓所在,此句写曹植在西陵凭吊,追忆往昔,黯然销魂。在曹操去世后,曹植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加之曹丕的猜忌打压,其内心痛苦万分。“夜来人”更添神秘与孤寂氛围,仿佛他在这寂静夜晚,独自承受命运的折磨,进一步渲染其悲惨境遇与凄凉心境。“君王不得为天子”直接陈述曹植虽贵为东阿王,却无法登上天子之位的事实,这是对其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沉痛概括,引发读者对其命运多舛的同情与思考。“半为当时赋洛神”给出曹植未登帝位的原因推测,认为与他创作《洛神赋》有关。传说《洛神赋》是曹植为思念甄氏所作,赋中情思或引发曹丕猜忌,影响了曹植的政治前途。此句借这一典故,从侧面揭示宫廷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以及文人因才情反受其累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下一篇:唐·司空曙《金陵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