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桥春水浸红霞":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 斜:韵脚念xiá。,风丝:微风。
"翠辇不来金殿闭":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
#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衔出上阳花":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 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天津桥春天的景象,前两句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后两句则由眼前景联想到往昔的繁华,如今翠辇不至、宫殿紧闭,只有宫莺衔花,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荒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天津桥畔的春水、红霞、烟柳等美丽春景,以及上阳宫的金殿闭锁、宫莺衔花等景象,将自己对历史变迁、朝代兴衰的感慨融入其中,借景传达出深沉的兴亡之感和落寞之情。衬托:乐景衬哀情。诗的前两句描绘出天津桥一带的绚丽春光,后两句则转写宫苑的寂寥冷落,以乐景衬哀情,用昔日的繁华热闹与如今的衰败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今昔变化,强化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细节描写:如“浸”“拂”“闭”“衔”等字词,细腻地刻画了景物的状态和动作。“浸”字生动地写出了水映红霞的动态美;“拂”字形象地描绘出柳丝随风轻拂堤岸的姿态;“闭”字凸显了宫门的冷落;“衔”字则通过宫莺衔花的细节,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的荒芜寂寥,使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凄凉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描绘出一幅春日盛景。正值阳春时节,天津桥下春水波光粼粼,倒映的云霞仿佛被水浸润,如同沾泪的锦帛般缓缓铺展;岸边柳色如烟似雾,在微风轻拂下,柔枝斜倚堤岸。桥上驻足北望的诗人,面对此景,心中却泛起阵阵隐痛。又是一年春光灿烂,可曾经帝王出巡时的煊赫场面已不复存在,辉煌的大唐盛世难道就这样消逝了吗?“春”字紧扣诗题,“浸”字巧妙地赋予水映云霞动态美感,在展现美景的同时,也为画面染上一抹黯淡,折射出诗人惆怅的心绪;“烟”字让柳色灵动朦胧,充满诗意,“斜”字则生动勾勒出春风拂柳的轻柔姿态,尽显柳丝的婀娜与春风的温柔。后两句“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视角由近及远,诗人越过丛林眺望上阳宫。看似突兀的场景转换,实则饱含着诗人在明媚春光中抚今追昔的感伤。正是因为眼前春色柔美,才勾起他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如今的上阳宫,虽依旧气势威严,却已被岁月冷落,宫门深锁,再难迎来帝王车驾。虽未直接描写宫中的荒芜,却让人能想象到曾经热闹的宫殿如今画梁蒙尘,无人逗趣的宫莺衔着凋零的花瓣,无奈地飞出宫外。“闭”字将宫门萧瑟紧闭的景象清晰呈现,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上阳花”则以凋零之态,暗喻昔日都城的衰败,而宫莺衔花的画面,更将这份兴衰之叹推向了更深层次。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紧扣“望”字展开。“金殿闭”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象,然而苑内的荒芜寂寥,仅凭借目光无法全然洞悉。于是,诗中以第四句“宫莺衔出上阳花”巧妙破局——通过描绘宫莺难耐冷清,飞离宫墙、追寻春色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内萧瑟孤寂的氛围,使难以直观呈现的落寞之态跃然纸上。
# 有思致,有风韵。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丽语;兴感自倍。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简州多巧思,宜其自喜。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唐以洛阳为东京,全盛之时,数尝游幸。至是阉宦用事,天子不能复游,宫殿空闭。此诗单写寂寥景观。天津桥下,春水如前,映红霞如前,烟中杨柳如前,风中游丝如前,独是不见天子之翠辇。金殿久闭,上阳宫中花,莺时衔出,望去能无感伤哉!上阳宫,在洛城外。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凄然。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含情无限。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岑寂不忍见。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极写津桥烟景之美,益见故宫荒寂之悲。宫花无主,付与流莺,句殊凄侧。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