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ū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xiāo
xiāo
fēng
jiāng
tóu
rén
xíng
cūn
chōng
wài
lín
huǒ
shēn
míng
jié
duō
nàn
qiáo
shēng
zhōng
yuán
yǒu
xiōng
wàn
zhèng
hán
qíng

译文

秋风萧瑟,暮色降临,江边不见行人来往。屋外雨中传来急促的舂米声,邻居家的灯火在深夜里依然明亮。胡羯叛军制造了多少灾难,我只能以渔樵生活度过此生。中原故乡有我的兄弟,相隔万里我正饱含深情地思念着他们。

逐句剖析

"萧萧风色暮":秋风萧瑟,暮色降临,

# 萧萧风色:一作风色萧萧。萧萧:形容清静冷落貌。

"江头人不行":江边不见行人来往。

"村舂雨外急":屋外雨中传来急促的舂米声,

# 舂:捣谷去壳成米。

"邻火夜深明":邻居家的灯火在深夜里依然明亮。

"胡羯何多难":胡羯叛军制造了多少灾难,

# 胡羯:指安史叛军。

"渔樵寄此生":我只能以渔樵生活度过此生。

"中原有兄弟":中原故乡有我的兄弟,

"万里正含情":相隔万里我正饱含深情地思念着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杜甫的《村夜》创作于唐代。诗中描绘乡村夜晚,借景抒情,展现复杂情感。开篇以景语营造孤寂氛围,日暮风萧,江边无人,尽显清冷。接着通过听觉与视觉描写,突出乡村夜晚的宁静又不乏生活气息。后四句以沉郁笔调,表达诗人对时局动荡的无奈,只能暂居渔樵;又因战乱与兄弟相隔万里,饱含深切思念。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将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相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村夜》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此诗创作于上元元年(760年)秋末,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彻底平息,社会依旧动荡不堪,百姓深陷战乱之苦。杜甫历经长期漂泊,终于在成都草堂暂时安顿下来。杜甫有感于这动荡时局下个人的漂泊无奈、对兄弟的深切思念,怀着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创作了这首《村夜》,借乡村夜晚的氛围抒发内心复杂深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杜甫的《村夜》为五言律诗,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乡村夜晚的景色,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诗人在村夜中的感怀。整首诗将景与情相互融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景色来抒发情感。比如“村舂雨外急,邻火夜深明”,在描绘乡村夜晚捣米声和邻舍灯火的景象后,引出后面对于自己在乱世中以渔樵为生的无奈以及对兄弟的思念等复杂情感,将情与景自然融合。对比:诗中有静谧与声响的对比。前两句展现出江边无人的寂静,而后又出现“村舂雨外急”的捣米声,这种动静对比,更加突出了乡村夜晚的宁静氛围,也暗示着即使在乱世,乡村生活仍在继续的复杂况味。以小见大:从乡村夜晚这一小小的场景入手,如描写乡村的江景、邻里生活等细节,展现出个人在乱世中的生活状态。同时,又延伸到对国家命运(胡羯之乱)的担忧和对远方兄弟的思念,体现出个人命运与国家、亲人间的紧密联系。

3. 分段赏析

首联,营造出秋夜的萧索氛围。“萧萧”一词,生动地描绘出秋风的萧瑟之感,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暮色降临,江边本应是行人往来的热闹之地,此刻却不见人影,一个“不行”,直白地展现出环境的冷清与孤寂,为后文诗人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此联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一幅傍晚江边的寂寥画面。颔联,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乡村夜晚。诗人在屋内听到屋外雨中传来急促的舂米声,这是乡村生活的日常劳作之声,在寂静的雨夜显得格外清晰,凸显出乡村夜晚的宁静。同时,望向窗外,看到邻舍的灯火在深夜中依然明亮,这一画面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也暗示着即便在这艰难的世道,人们依然在努力维持着生活。此联通过细节描写,将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生活的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笔锋一转,由乡村景色过渡到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感慨。“胡羯何多难”,直接点明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重重灾难,一个“何”字,饱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面对如此动荡的局势,诗人无奈之下只能以渔樵生活寄此余生,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漂泊之感。这一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尾联,抒发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思念之情。在这离乱之世,诗人身处异乡,而中原故乡的兄弟与他相隔万里。“万里正含情”,虽未具体描述思念之情的浓烈程度,但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牵挂与眷恋,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珍视。此联情感真挚,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后,又将笔触拉回到个人情感层面,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长卿《送杨于陵归宋汴州别业》

下一篇:唐·雍陶《天津桥望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