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ǐ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jǐn
duān
shí
xián
xián
zhù
huá
nián
zhuāng
shēng
xiǎo
mèng
dié
wàng
chūn
xīn
tuō
juān
cāng
hǎi
yuè
míng
zhū
yǒu
lèi
lán
tián
nuǎn
shēng
yān
qíng
dài
chéng
zhuī
zhǐ
shì
dāng
shí
wǎng
rán

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追念托身于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逐句剖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

# 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无端:无缘由。,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 华年:指青年时代。,柱:瑟上系弦的木块。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

#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觉得自己还是庄周,因此困惑不已。典出《庄子·齐物论》。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把自己的追念托身于杜鹃。

#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把思恋爱慕的情怀寄托在杜鹃哀切的啼鸣之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成珠,

# 珠有泪:传说海中有鲛人,其泪化为珍珠。,沧海:大海。海色青苍,故名。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 蓝田:地名,在今陕西,以出产美玉闻名。

"此情可待成追忆":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

# 可待:岂待,哪里等到。

"只是当时已惘然":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 惘然:模糊不清的样子。,只是:犹“止是”、“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锦瑟弦弦柱柱引发对往昔美好年华的思念。颔联运用庄生梦蝶、望帝啼鹃的典故,营造出一种迷离恍惚、哀怨感伤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过去情感或经历的追忆与怅惘。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出沧海鲛人泣珠、蓝田美玉生烟的景象,意境凄美,蕴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感伤。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强调这种情感在当时就已令人惘然若失,如今更成为无尽的追忆。李商隐巧用比兴,开篇以锦瑟华年暗喻人生;大量运用典故,如庄生梦蝶、望帝啼鹃等,隐晦曲折地表达复杂情感。全诗情感细腻、深沉而复杂,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慨,其主题可以理解为包含爱情、身世之感或者对理想破灭的伤感等多种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锦瑟》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彼时诗人李商隐46岁,他辞去盐铁推官一职,回到郑州闲居,不久后便与世长辞。这首诗的创作意旨犹如一团迷雾,长期以来引发众多学者的激烈探讨,始终难以达成一致,诗坛也流传着“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慨。​关于《锦瑟》的创作意旨,说法众多。一说这是一首写给令狐楚家中名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一说,这是李商隐在睹物思人之际,为缅怀故去的妻子王氏而作的悼亡诗。此外,还有人留意到诗中中间四句,认为它们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互契合,进而推断该诗是一首描写音乐的咏物诗。除了这些,还有影射政治的寄托说、编集自叙诗歌创作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观点。总体而言,“悼亡”说与“自伤”说这两种观点,支持者相对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锦瑟所引发的种种联想,借庄生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泪、良玉生烟等景象,营造出迷离朦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年华的追忆、对自身遭遇的伤感,以及难以言明的复杂情感,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兴:首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起兴,由锦瑟的五十弦繁复之态,引发诗人对往昔华年的追思,以锦瑟的哀音暗喻自己内心的哀伤情感。用典:颔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分别运用 “庄周梦蝶” 和 “望帝化鹃” 的典故,借庄周梦蝶的虚幻缥缈和望帝化鹃的哀怨凄苦,含蓄表达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与人生的虚幻无常;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融合 “沧海遗珠”“鲛人泣珠”“蓝田日暖玉生烟” 等典故,营造出寂寥、虚幻的意境,象征诗人的身世遭遇与理想追求。联想:“庄生晓梦迷蝴蝶”,诗人由锦瑟弦音引发联想,自己仿佛如庄周梦蝶一般,陷入一种虚幻与现实交织难辨的境界。想象:“望帝春心托杜鹃”同样借助想象,展现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啼声哀切的画面,寄托内心复杂情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是凭借丰富的想象,营造出奇幻、缥缈的意境,将鲛人泣珠、蓝田玉烟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传达出难以言说的情感。多感官描写:“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玉生烟”,从视觉上描绘出沧海明月高悬、蓝田玉烟升腾的画面;“望帝春心托杜鹃”,从听觉上让人仿佛听到杜鹃悲啼,借助望帝化鹃的典故,引发读者对杜鹃啼叫声的联想,从而调动听觉感受,强化诗歌的哀伤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李商隐以锦瑟起兴,于寻常事物中,悄然触动内心深处的悲绪。这锦瑟华美异常,无端生出五十弦,其弦弦柱柱所弹奏出的悲音,恰似无形之手,轻拨诗人的心弦,令其往昔那充满苦痛与哀伤的青春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仅仅一弦一柱,已足以勾起无尽的惆怅,更何况这繁复的五十弦,怎不让人肝肠寸断?而一个“思”字,宛如穿针引线,巧妙地引出了后续两联,成为贯穿全诗的关键,为整首诗奠定了追忆与感伤的基调。​颔联之中,诗人巧妙化用典故,上句取“庄周梦蝶”之事。在那如梦似幻的情境里,梦境虚幻缥缈,美不胜收。“晓”字一出,点明了梦境的短暂易逝,现实与梦境相互交错,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朦胧意境。而“迷”字,则精准地刻画了诗人在梦境中的沉溺,以及从梦中醒来后的那种迷惘,仿佛置身于现实与虚幻的夹缝中,难以自拔。下句运用“望帝化鹃”的典故,将佳人的春心托付于锦瑟之上,其情感缠绵悱恻,寄寓的情思哀婉动人,直至生命尽头,仍执着不变,最终化为那哀鸣啼血的杜鹃。此二句,何尝不是诗人在理想、爱情、事业等诸多人生关键领域中,遭遇挫折与不顺时,内心悲痛的真实写照呢?​颈联继续以典故入诗,“鲛人泣珠”的画面跃然纸上,在如水的月光之下,圆润的珍珠闪烁着点点泪光,似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蓝田美玉”的典故,则描绘出温暖日光映照下,蓝田美玉升腾起袅袅轻烟的美妙场景。诗人在此处,将美好事物与哀伤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出对世间种种美好的强烈向往与不懈追求,又因这些美好总是遥不可及,而徒增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恨,深刻地体现出诗人人生的悲苦与沉沦。​尾联中,“此情”二字,如一根红线,紧密地串联起颔联与颈联所描绘的四种不同景象,清晰地表明这是诗人对往昔“华年”里诸多情事的深沉追忆。而“惘然”一词,则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诉说着那段青春岁月中,难以言说的痛苦与至深的悲哀。这些情感,在当时已然让人哀痛怅惘,又何须等到今日追忆之时?如今回首,更是怅恨无限,悲凄之感,难以排遣。

4. 作品点评

在《锦瑟》里,诗人李商隐对自己往昔的青春岁月展开了深情追忆。回顾过往,自身那些不幸的经历令他满心伤感,诗中也因此寄托了他深沉的悲慨,以及难以言说的愤懑之情。​为了淋漓尽致地抒发这般复杂情感,李商隐巧妙地借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鲛人泣珠、蓝田美玉等经典典故,以比兴手法作为开篇,从锦瑟入手,借锦瑟繁复的弦数勾起内心的情思。他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打破常规,将原本听觉层面的锦瑟之音,生动转化为一幅幅鲜明的视觉形象。诗中并无连贯完整的叙事,而是凭借片段意象的精妙组合,营造出如梦似幻、朦胧缥缈的独特境界。借此,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真挚浓烈,却又幽约深曲的情思,寄托于这些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之中。​通观全诗,其辞藻华丽而不俗,情感表达含蓄却深沉。李商隐以细腻笔触,将内心的种种情绪娓娓道来,情意深长,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

宋刘攽《中山诗话》

# 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宋黄朝英《缃素杂记》

# 此诗自是闺情,恐不泥在锦瑟耳。

明顾璘《批点唐音》

# 中二联是丽语,作“适、怨、清、和”解甚通。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以此知诗之难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锦瑟是青衣名,见唐人小说,谓义山有感作者。观此诗结句及晓梦、春心、蓝田、珠泪等,大概无题中语,但首句略用锦瑟引起耳。宋人认作咏物,以适、怨、清、和字面附会穿凿,遂令本意懵然。且至“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通。学者试尽屏此等议论,只将题面作青衣,诗意作追忆读之,自当踊跃。

明胡应麟《诗薮》

# 以锦瑟为真瑟者痴。以为令狐楚青衣,以为商隐庄事楚,狎绹,必绹青衣,亦痴。商隐情诗,借诗中两字为题者尽多,不独《锦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此义山有托而咏也……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晼晚,则未可以一辞定也。

明末清初钱谦益《唐诗鼓吹评注》

# 诗意大抵出侧面。郑仲贤《送别》云:“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程梦星曰:旧说适、怨、清、和之穿凿,令狐青衣之附会,前人已辞而辟之。朱长孺定为悼亡,归于一是矣……三四谓生者辗转结想,唯有迷晓梦于蝴蝶;死者魂魄能归,不过托春心于杜鹃。五六谓其容仪端妍,如沧海之珠,今深沉泉路,空作鲛人之泪矣;性情温润如蓝田之玉,今销亡冥漠,不啻紫玉之烟矣……“此情”二字,紧承上二句,谓不堪追忆其人亡事在。“当时”二字,缴回“华年”,谓不堪悲悼其年远日湮。起“思”字,结“忆”字,一篇之呼应也。

明末清初朱鹤龄《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细味此诗,起句说“无端”,结句说“惘然”,分明是义山自悔其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次句说“思华年”,懊悔之意毕露矣。此与香山《和微之梦游》诗同意。“晓梦”、“春心”、“月”、“明”、“日暖”,俱是形容其风流摇荡处,着解不得。义山用事写意,皆此类也。义山《锦瑟》诗之佳,在“一弦一柱”中思其“华年”,心绪紊乱,故中联不伦不次,没首没尾,正所谓“无端”也。而以“清和适怨”当之,不亦拘乎?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

# 义山晚唐佳手,佳莫佳于此矣。意致迷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于初盛诸家中得未曾有。三楚精神,笔端独得。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此诗借题寓感,解者必从锦瑟着题,遂苦苦牵合。读到结句,如何通得去?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此悼亡诗也。首特借素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泰帝禁不可止,发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次联则悲其遽化为异物。腹联又悲其不能复起之九泉也。曰“思华年”,曰“追忆”,旨趣晓然,何事纷纷附会乎?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杜诏云:诗以锦瑟起兴,“无端”二字便有自讶自怜之意,此瑟之弦遂五十邪?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历历如其柱矣。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 以“无端”吊动“思华年”。中四紧承。七“此情”紧收“可待”字、“只是”字,遥应“无端”字。一,兴也。二,一篇主句。中四皆承“思华年”。七八总结。诗面与“无题”同,其意或在君臣朋友间,不可知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足令人怅望年华,不知何故有此许多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使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亦迷晓梦;魂为杜宇,犹托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泪;蓝田玉气,恍若生烟。触此情怀,垂垂迫溯,当时种种,尽付惘然。对锦瑟而兴悲,叹无端而感切。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清薛雪《一瓢诗话》

# 得此结语,全首翻作烟波(末二句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

清汪师韩《诗学纂闻》

# 心华结撰,工巧天成,不假一毫凑泊。

清姜炳璋《选玉溪生补说》

# 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即用黄帝命素女鼓五十弦,悲不自止之意。中四句曲尽情致。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朱彝尊曰: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殁也。胡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意其人必婉然多病,故云然也。何焯曰: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又:感年华之易迈,借锦瑟以发端。“思华年”三字,一篇之骨。三四赋“思”也。五六赋“华年”也。末仍结归思之。纪昀曰:以“思华年”领起,以“此情”二字总承。盖始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之而作。中四句迷离惝恍,所谓“惘然”也。韩致光《五更》诗云:“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即是此意,别无深解。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锦瑟》一篇,皆比体也。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 此诗疑为感国祚兴衰而作。

清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泊秦淮》

下一篇:唐·李商隐《嫦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