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群动息":春夜宁静一切生物全都止息,
# 群动息:各种动物停止活动。晋陶潜《饮酒》诗之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时闻隔林犬":不时听到隔着竹林几声犬吠。
"却忆山中时":却使我回忆起在山里的时候,
"人家涧西远":有人家的地方远在山涧西边。
#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羡君明发去":真羡慕你天明就要启程归去,
# 明发:早晨起程。
"采蕨轻轩冕":安于采蕨生活轻视爵高官显。
# 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蕨:即蕨菜,也叫拳头菜。一种野生蕨类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赠别兼抒怀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春夜竹亭边,万籁俱寂时偶尔传来的犬吠声,由此引发诗人对山中往昔生活的回忆。诗人羡慕友人钱少府次日启程归蓝田,能抛开官场,去享受采蕨的自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隐的赞赏,以及自身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描绘出春夜宁静,偶尔传来林间犬吠的景象,借这清幽之景,自然地引出对山中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对比:诗中“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所描绘的当下夜中环境,与“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回忆里的山中景象形成对比。眼前环境虽静,但仍有犬声;而记忆里山中人家远在涧西,更显清幽,突出对山中生活的怀念。反衬:以动衬静,“时闻隔林犬”一句,在“夜静群动息”的静谧氛围下,偶尔传来的犬吠声,打破了寂静却又更衬托出环境的安静,以动态之音反衬出整体的静谧。用典:“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中,“采蕨”是用典。古时隐者常采蕨薇为食,借此表明友人舍弃官位回归自然,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淡泊仕途、归隐生活的羡慕。直抒胸臆:“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诗人直接表达对钱少府明日出发归隐的羡慕,点明友人轻视功名利禄,愿过采蕨隐居生活,直白展现出自己对这种超脱世俗、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从听觉角度,以“隔林犬”吠的动,衬托春夜竹亭周遭“群动息”的静谧,“时闻”二字生动地表现出犬吠声的偶尔传来,进一步强化了宁静氛围,展现出一幅清幽的春夜图景,也为后文思绪的展开做铺垫。中间“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却忆”一词表明诗人思绪的转变,由当下之景回忆起山中生活,“涧西远”描绘出山中人家的偏远,体现出那种远离喧嚣的悠然,暗示诗人对往昔山居生活的怀念。后两句“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羡”字直接点明对友人钱少府次日启程归隐的羡慕之情,“采蕨轻轩冕”运用典故,将友人对官场的轻视和对归隐的追求展现出来,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归隐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是王维诗作中颇具特色的一篇。从写作特色看,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将春夜的静谧与灵动巧妙融合,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鲜明画面,尽显“诗中有画”的风格。在情感表达上,借对友人归隐的赞赏,含蓄且真挚地传达出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情感细腻而深沉。从文学价值而言,此诗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悠然的意趣,展现出王维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研究其思想情感与创作风格提供了重要素材,在唐代赠别诗中也别具一格。
# 不谓送行诗乃有如此深致,彼以诘曲为深者,视之天壤矣。
明李沂《唐诗援》
# 五言用长易,用短难、古丞工于用短。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曲尽幽景远情,言简意长(首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上一篇:唐·白居易《西河雨夜送客》
下一篇:唐·李商隐《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