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平秋日光":秋日的阳光洒在平静的白马湖面上,
"紫菱如锦彩鸾翔":水面上紫菱如锦,彩色的鸳鸯在湖面上飞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的姑娘们在湖中央划动着小船,
"采菱不顾马上郎":专心采菱角呀,无暇顾及岸边马上的男子。
"争多逐胜纷相向":比多比快各找对手呀,
"时转兰桡破轻浪":不时用兰木桨儿划开轻波细浪。
# 兰桡:兰木做的船桨。,时:时时。
"长鬟弱袂动参差":长发窄袖儿随风轻轻地摇动,参差不齐,
# 参差:不整齐的样子。,动:一作披。,弱袂:窄窄的袖子。,长鬟:长长的发髻。
"钗影钏文浮荡漾":头钗和手镯儿的影子在水中荡漾。
# 文:同“纹”,花纹。这里指金钏映入水中的影象。
"笑语哇咬顾晚晖":姑娘们笑语喧哗披着晚霞,
# 哇咬:笑语声。
"蓼花缘岸扣舷归":扣舷而歌返回长满水草的岸旁。
# 舷:一作船。,缘:一作绿。,蓼花:水草花。
"归来共到市桥步":归来后一起登上市镇桥边的码头呀,
"野蔓系船萍满衣":野草系住小船,水萍沾满了衣裳。
# 满:一作惹。
"家家竹楼临广陌":家家的竹楼都临近水边的大路,
"下有连樯多估客":下面桅杆林立,船上尽是客商。
# 估客:商人。,樯:桅干。
"携觞荐芰夜经过":他们携着酒壶菱角,夜间经过竹楼,
# 荐:推举,介绍。,觞:酒杯。
"醉踏大堤相应歌":醉悠悠地踏着节拍在堤上歌唱。
"屈平祠下沅江水":屈平祠下的沅江水,
# 沅江:湖南省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贵州省。,祠:庙宇。,屈平:屈原(约前340—27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
"月照寒波白烟起":月光照着清冷的水波,江上白雾茫茫。
# 寒波:因夜间气温较低,水面比白天要冷,所以称为寒波。
"一曲南音此地闻":在这里听到一曲江南的民歌,
"长安北望三千里":怎不使人把那三千里外的长安眺望。
"并引":并引:
"武陵俗嗜芰菱":武陵郡的风俗喜欢吃芰菱,
# 芰:菱,四角菱。,嗜:特殊的爱好。,武陵:古郡名,即今湖南省常德市。
"岁秋矣":到了秋天,
"有女郎盛游于马湖":就有许多姑娘来到白马湖,
"薄言采之":采芰菱,
# 薄言:句首语气词。
"归矣御客":回去招待客人。
# 御:招待。,矣:一作以。
"古有《采菱曲》":古代有《采菱曲》,
"罕传其词":其词在世上很少流传,
"故赋之以俟采诗者":所以我作了这首《采菱行》以等待采集风谣的人来采集它。
# 采诗者:搜集风谣的官吏。,俟:等待。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也是一首描写劳作的诗。此诗描绘了岁秋时节白马湖上采菱姑娘辛勤忙碌的劳动生活,展现了她们的青春活力与劳动的愉快。
2. 分段赏析
“白马湖平秋日光”一句,颇有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神韵,但相较之下,刘禹锡此句更添鲜丽色彩。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水波浩渺,却不见锦绣般铺陈湖面的紫菱,亦无翩跹彩鸾,更无“荡舟游女满中央”的鲜活场景。这种差异,源于诗人各自要表达的内容不同。刘禹锡为读者展现的,是一幅灵动的采菱图:彩鸾掠过缀满紫菱的湖面,采菱姑娘们泛舟其中,专注劳作。她们为比谁采得更多,竞相转动兰桨,在微波中穿梭,长发轻扬、广袖翻飞,发钗与钏镯的倒影在碧绿湖水中随波荡漾。姑娘们“笑语哇咬”,欢声笑语,在蓼花丛中扣舷而归,以野蔓系舟,热闹登岸。这开头的十二句,也就是这首诗的主要部分,主要写采菱姑娘的活动。在这里,透露出青春的活力,劳动的愉快,大自然景色的美丽,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情趣。接下来四句“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转向描写估客的夜间生活。“家家竹楼临广陌”既点明姑娘们的居所,也为引出估客埋下伏笔。这里的“广陌”可理解为水上通道,竹楼之下,商船相连,商贾云集。估客们携酒持菱,夜游竹楼,醉意朦胧中踏歌而行,生动展现出武陵买菱宵饮的世俗风情与踏歌习俗。最后四句“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估客的歌声触发了诗人的感慨。一曲南音,让被贬武陵的刘禹锡心系长安,正如屈原放逐沅湘仍念郢都。据《旧唐书》记载:“唯以文章吟咏,陶治倩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词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意思是刘禹锡贬官朗州期间,常以诗文排遣心绪,当地风俗尚巫,他便依楚辞风格创作新词教予巫祝,武陵一带的夷歌多出自其手。《采菱行》便是如此,诗人在小序中直言创作目的:“......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
3. 作品点评
《采菱行》虽非如《竹枝词》《杨柳枝词》般的优秀民歌体裁,却深蕴民歌特有的质朴韵味。诗中流淌的水乡风情,与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一脉相承,以清新笔触勾勒出白马湖畔的采菱图景,将少女的活泼、劳动的欢快与自然的灵动融为一体,尽显明朗鲜活的艺术魅力。
# 全诗的基调,轻快而明朗,“寒波白烟”,也只有秋光的明净,而没有霜风的凄冷。看来,采菱女青春的气息,也感染了这位听歌者。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岳珍《乐府诗集》
上一篇:唐·冷朝阳《送红线》
下一篇:唐·张白《武陵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