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唐作者:高蟾浏览量:2
tiān
zhù
tiáo
zhī
bái
tiān
mén
shàn
suǒ
míng
shí
yáng
chūn
chù
gēn
píng
zhàng
dōng
fēng
fèn
wài
chuī
míng
yuè
duàn
hún
qīng
ǎi
ǎi
píng
guī
绿
tiáo
tiáo
rén
shēng
qiǎn
tóu
xuě
zòng
chūn
fēng
xiāo

译文

几根天柱支撑着白日,几扇天门锁定着清明的时代。阳春生发之处本无根蒂,全凭借东风的格外吹拂。明月下断魂于清寂的云霭,平野上归思如绿草连绵迢迢。人生切莫让鬓发如雪,纵然得到春风也无法消除。

逐句剖析

"天柱几条支白日":几根天柱支撑着白日,

# 天柱几:一作月桂数。

"天门几扇锁明时":几扇天门锁定着清明的时代。

"阳春发处无根蒂":阳春生发之处本无根蒂,

"凭仗东风分外吹":全凭借东风的格外吹拂。

"明月断魂清霭霭":明月下断魂于清寂的云霭,

"平芜归思绿迢迢":平野上归思如绿草连绵迢迢。

"人生莫遣头如雪":人生切莫让鬓发如雪,

"纵得春风亦不消":纵然得到春风也无法消除。

# 春:一作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是唐代诗人高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篇借“天柱”“天门”之景,暗示仕途艰难,春日虽至,却无根蒂,只能借东风吹拂。接着描绘出明月高悬、青烟缭绕、平芜漫漫的景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惆怅与思乡之情。结尾感慨人生易逝,即便春风轻拂,也无法抚平满头白发所代表的岁月沧桑。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语言含蓄深沉,意境清寂,饱含对人生境遇与命运的深刻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高蟾(?~?),唐代诗人。河朔间(今黄河以北地区)人。出身寒贫,累举不第,咸通进士,乾宁年间官至御史中丞。高蟾的诗大多是律诗、绝句,尤以五绝和七绝为多。其诗多写感事愤世、嗟老伤怀的悲慨,诗风与李白相似,清通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辛文房称其诗“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狂风猛雨之来,物物竦动,深造理窟”。代表作有《金陵望晚》《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天柱几条支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以宏大意象开篇。“天柱支白日”化用神话,以“天柱”支撑白日的想象,状写春日天宇的开阔;“天门锁明时”以“天门”喻指朝廷,“锁”字暗喻清明治世需有人开启,既写自然之景,亦含对时政的隐喻,虚实结合中见格局雄健。“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分外吹”紧扣“春”之主题。“阳春无根蒂”写春光生发的无迹可寻,暗合自然之道;“凭仗东风”将春光归于东风的助力,“分外吹”强化春风对春景的催生作用,以平易语言揭示春日繁荣赖于外力的哲理,暗含对机遇与依托的思考。“明月断魂清霭霭,平芜归思绿迢迢”转向抒情。“明月断魂”以清冷月光衬离魂之伤,“清霭霭”渲染朦胧愁绪;“平芜归思”借平野绿草写思乡之情,“绿迢迢”以色彩与空间的延伸,将抽象情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情景交融中见游子漂泊之苦。“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亦不消”收束于人生感慨。“头如雪”喻指年华老去,“莫遣”二字警策有力,劝诫珍惜时光;“纵得春风”以春日意象反村,强调岁月流逝的不可逆,即使春风再盛也难消白发,卒章显志,于伤春之情中融入对生命易老的深沉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牧《送隐者》云:“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高蟾《春》诗:“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春风亦不消。”……此皆袭其句而意别者。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徐子扩曰:此前对体。后二句绝佳。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东风不能消矣,只合以淮南所言东风沉溢之酒消之(末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宿樟亭驿》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上夜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