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高蟾浏览量:1
yáng
xiàn
shēng
lěng
hài
rén
dòng
tíng
shān
cuì
wǎn
níng
shén
tiān
jiāng
jīn
wéi
fēng
céng
wèi
gāo
qiū
pín

译文

阳羡溪的流水声透着寒意,令人心生惊悸,傍晚时分,洞庭山葱郁的翠色引人凝神。上天把如金玉般的风露洒下,而我却在这美好的高秋时节,多次陷入贫困。

逐句剖析

"阳羡溪声冷骇人":阳羡溪的流水声透着寒意,令人心生惊悸,

"洞庭山翠晚凝神":傍晚时分,洞庭山葱郁的翠色引人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上天把如金玉般的风露洒下,

"曾为高秋几度贫":而我却在这美好的高秋时节,多次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是唐代诗人高蟾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秋景,借景抒情,抒发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开篇以溪声之冷烘托秋的肃杀,给人强烈感官冲击;次句描绘傍晚洞庭山翠色,引发人凝神遐想,营造静谧氛围。后两句将自然之景与人生之困相连。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以简洁语言传达出深沉复杂情感,展现诗人在秋景触发下对命运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高蟾(?~?),唐代诗人。河朔间(今黄河以北地区)人。出身寒贫,累举不第,咸通进士,乾宁年间官至御史中丞。高蟾的诗大多是律诗、绝句,尤以五绝和七绝为多。其诗多写感事愤世、嗟老伤怀的悲慨,诗风与李白相似,清通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辛文房称其诗“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狂风猛雨之来,物物竦动,深造理窟”。代表作有《金陵望晚》《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阳羡溪声冷骇人”,诗人以敏锐的听觉捕捉阳羡溪的声音。“冷”字既写出溪水在秋日的寒凉,更渲染出一种肃杀、凄清的氛围,“骇人”则强调这溪声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在寂静的秋日,这冷冽的溪声仿佛穿透人心,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冷、孤寂的世界,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洞庭山翠晚凝神”,诗人笔锋一转,从听觉转向视觉。傍晚时分,洞庭山郁郁葱葱的翠色映入眼帘。在暮色笼罩下,这翠色显得愈发凝重,让人不禁为之凝神。“凝神”二字,不仅描绘出诗人被眼前景色吸引、沉浸其中的状态,也引发读者对这秋山翠色的遐想,在静谧中蕴含着无限的张力,与前一句的动态溪声相互映衬,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一幅秋日山水图。“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诗人由眼前的秋景联想到自身命运。他将秋天的风露比作上天赐予的金玉,风露在秋日本是寻常之物,诗人却赋予其珍贵的意象,暗示大自然的慷慨。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己在这美好的高秋时节,却多次陷入贫困的境地。“几度贫”三字,饱含辛酸,既道出诗人生活的窘迫,也抒发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这两句诗将自然与人生紧密相连,以自然之美衬托人生之困,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芳兰》

下一篇:唐·杜甫《为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