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ì
yǒng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nián
xīn
suì
yòu
niàn
tóng
yóu
zhě
ér
jīn
yǒu
duō
xián
wéi
zài
jiāng
shòu
寿
cuō
tuó
chūn
qíng
yōu
jiàn
guò

译文

我一年比一年不得意,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回忆过去一起交游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只有那春色不问人情世故,在我隐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逐句剖析

"弥年不得意":我一年比一年不得意,

# 弥年:即经年,多年来。

"新岁又如何":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

# 新岁:犹新年。

"念昔同游者":回忆过去一起交游的朋友,

# 同游者:指志同道合,同游共处的人们。同游,互相交往。

"而今有几多":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

"以闲为自在":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

# 自在:自由;无拘束。

"将寿补蹉跎":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

#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春色无情故":只有那春色不问人情世故,

# 无情故:不问人情世故。

"幽居亦见过":在我隐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 见过:谦辞。犹来访。,幽居:隐居,不出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岁夜咏怀》是唐代刘禹锡所作。除夕之夜,诗人追忆自身多年失意,嗟叹故旧凋零,感慨万千。诗中,首联直抒长期不得意的郁闷,对新岁亦无期待;颔联以设问念及往昔同游者,叹岁月变迁;颈联自我宽慰,以闲为自在,欲用寿补蹉跎;尾联借春色不因人事改,表达豁达。写作直抒胸臆,以设问引发思考,又以景结情。四联皆对仗,结构工整。此诗语言平淡朴实,却蕴含愁绪、悲情、痛愤与期望等复杂情感。虽未华丽雕琢,却将诗人辛酸苦楚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尽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沉的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离世,身患疾病的太子李诵登基,成为顺宗。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推行了一系列旨在革除弊政的举措,这些措施给社会与百姓带来诸多显著益处,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然而,这场革新运动迅速引发了宦官、藩镇以及大官僚们的联合抵制。他们迫使顺宗退位,扶持太子李纯即位,即宪宗。革新派人物王叔文先是被贬,最终被处死;陆质、王伾也先后病故;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则被贬为远州司马,这便是“八司马”事件。自那以后,他们长期遭受贬谪。到了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遭遇沉重打击,先是母亲病逝,在护送母亲灵柩途经衡阳时,又惊闻好友柳宗元离世的噩耗。诗人悲痛万分,为此写下诸多悼念友人的作品。此后两年,刘禹锡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大概就创作于这居丧期间,在新年夜,结合自身坎坷经历与挚友离世之痛,感慨万千,遂作此诗以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以岁夜感怀为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所思所感,体现了他对往昔经历的追忆。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首联“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直接表达了诗人长期以来内心的不得志,以及对新的一年也不抱希望的郁闷情绪,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与无奈。设问:颔联“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强化了诗人对往昔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也流露出对岁月变迁的深沉感慨。对仗:“弥年”(偏正结构,意为多年)对“新岁”(偏正结构,新的一年),名词相对且结构一致;“不得意”(动宾结构)对“又如何”(动宾结构,“如何”可看作一个整体,意为怎么样),动词与宾语的组合相互对应。“念昔”(动宾结构,回忆往昔)对“而今”(时间副词,现在),虽结构不完全相同,但从词性和表意上形成对应,一动一静,一过去一现在;“同游者”(偏正结构,一同游玩的人)对“有几多”(动宾结构,有多少),在结构和语义上也有一定关联,一个是人物,一个是对人物数量的询问。“以闲”(介宾结构,把闲适)对“将寿”(介宾结构,用寿命),介词与宾语的组合相互匹配;“为自在”(动宾结构,作为自在)对“补蹉跎”(动宾结构,弥补虚度的时光),动词与宾语的对应工整,且语义相关。“春色”(偏正结构,春天的景色)对“幽居”(偏正结构,幽僻的居所),名词相对且结构一致;“无情故”(动宾结构,没有情感变故)对“亦见过”(动宾结构,也能看到),动词与宾语的组合相对应。

3. 分段赏析

首联“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其意为,多年来一直于坎坷失意中辗转度日,新的一年到来,又能有什么不同呢?言下之意,对未来已难再抱有新的期望。此句直抒胸臆,将诗人长期积压的郁闷与无奈,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颔联“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这里提及的“同游者”,主要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等一众参与政治革新的同道中人。革新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他们的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这些人中,有的惨遭杀害,有的不幸病故,还有些已杳无音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和十二年,朝廷安排柳宗元前往条件相对较好的柳州任刺史,却将刘禹锡派往条件恶劣的播州(今遵义地区)。柳宗元念及刘禹锡老母亲年近九旬,难以承受前往荒远之地的颠簸,毅然主动提出与刘禹锡对调。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比诗人年轻二十三岁的柳宗元,最终却在那艰苦之地因困病而离世。“有几多”这一问,不仅仅是对众多友人早逝的哀伤,更饱含着对挚友柳宗元深切的痛悼之情,生动展现出“一人骤然离去,环顾四周,唯余孤寂空荡”的沉痛心境。颈联“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乍看之下,似乎是诗人在表露自己的颓唐消沉,有一种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但深入探究,实则不然,这两句乃是诗人内心愤懑的曲折表达,饱含着强烈的激愤之情。回顾诗人往昔,早年勤奋苦读,不图荣华富贵,一心注重自身品格修养;中年时期,更是积极投身政治革新,全力以赴推动变革,成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并称“二王刘柳”。革新失败后,虽被贬谪至偏远边州,身处极端困境,诗人依旧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政治讽刺诗,将宦官权臣以及那些趋炎附势之辈痛斥为渺小且可憎的蚊虫(如《聚蚊谣》),同时还撰写了诸多颇具分量的政治散文。即便在遇赦放还之后,他仍毫不留情地痛骂那些因镇压永贞革新而得势的人,称他们为徒有“桃李颜”的庸碌之辈。由此可见,诗人一生都在为理想不懈战斗,从未有过以“安闲为自在”的念头。他那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屈精神,绝不能用“将寿补蹉跎”来形容。所以说,此联是以反语的形式,抒发了诗人内心极度痛苦的愤慨与满腹牢骚。尾联“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从字面理解,是说每年的春色并无新旧之分,即便在被贬谪、幽居独处之时,所见到的春天也依旧如此。然而,其深层含义远不止于此:自然界的春天年年如常,并无变化,可叹的是,政治上的春天却迟迟未能降临人间,国家兴旺繁荣的景象也始终未能出现。刘禹锡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名文人,更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但一生奋斗,却壮志难酬,这种无奈与苦闷,实在难以言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初读之下,给人一种诗人处于平静、闲适状态,甚至隐隐带有几分颓伤之感。然而,若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在诗句的字里行间,悄然隐匿着诗人极度的苦闷情绪。这种将真实的情感巧妙隐藏于文字背后的表现手法,堪称此诗的一大显著特色。此诗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对仗”。通常情况下,律诗仅要求中间两联形成对偶,而首尾两联并无此项强制要求。但这首诗却独树一帜,以极为平易的字词、明白如话的语句,达成了联联对仗的精妙效果,且每一句都通俗易懂。在诗歌创作中,要做到既保持语言的通俗自然,又实现联联对仗工整,并非易事,而这首诗却将其完美呈现,足见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与高超的创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梳头》

下一篇:唐·栖蟾《短歌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