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帏初卷卫夫人":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
# 锦帏初卷卫夫人:原注:《典略》云:“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锦帏:锦帐。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
"绣被犹堆越鄂君":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 绣被犹堆越鄂君: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锺书《谈艺录补订》。越鄂君:春秋楚王母弟鄂君子晳乘舟,操舟越女以歌声表达对其爱慕之情。鄂君举绣被覆盖越女得以交欢尽意。这里形容牡丹花如同被绣被包裹着的鄂君子晳。楚地接近吴越,所以称“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
# 垂手乱翻雕玉佩:《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
"招腰争舞郁金裙":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 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招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折,一作“招”。《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
# 石家蜡烛何曾剪: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
"荀令香炉可待熏":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 荀令香炉可待熏: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为侍中,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
"我是梦中传彩笔":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
# 我是梦中传彩笔:自诩有才。《南史·江淹传》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欲书花叶寄朝云":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 朝:指巫山神女。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唐元稹《白衣裳》诗:“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叶:一作片。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牡丹如锦帏初卷的卫夫人般仪态优雅,似绣被堆裹的越鄂君般华贵,像美人垂手折腰舞动般姿态灵动,光彩可比石家蜡烛,芬芳不逊荀令香炉。通过对牡丹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的细致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同时可能借牡丹自喻,寄寓自己出众才华却未得赏识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用典,“锦帏初卷卫夫人”以卫夫人之美比牡丹,增添文化底蕴与高贵感;“绣被犹堆越鄂君”借越鄂君典故,使牡丹形象更显华丽。这些典故让诗歌含蓄且富有内涵。比喻:“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将牡丹随风摆动的姿态比作美人垂手折腰舞动,生动形象地展现牡丹的婀娜与灵动,赋予其鲜活生命力。正衬:“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借石家蜡烛的明亮和荀令香炉的香气,从侧面衬托牡丹的光彩照人及芬芳扑鼻,强化牡丹给人的美好印象。拟人:“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将牡丹拟人化,把牡丹随风摆动想象成舞者垂手、折腰舞蹈,“乱翻雕玉佩”“争舞郁金裙”赋予牡丹人的动作与情感,生动展现其风中婀娜姿态。虚实结合:实写如对牡丹外在形态的描绘,“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展现其风中动态。虚写则体现在用典及联想上,如“锦帏初卷卫夫人”等典故营造出的想象空间,由牡丹引发对美好形象的联想,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运用用典手法,将牡丹比作锦帏初卷的卫夫人与绣被堆裹的越鄂君,从视觉上给人以高贵、华丽之感,传达出诗人对牡丹超凡仪态的赞美。颔联“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巧用比喻,把牡丹随风摇曳之态比作美人垂手折腰、舞动身姿,生动展现牡丹的灵动婀娜,凸显诗人对其动态美的欣赏与喜爱。颈联“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采用衬托手法,借石家蜡烛的明亮与荀令香炉的芬芳,从侧面烘托牡丹的光彩照人、香气扑鼻,强化牡丹的美好形象,饱含诗人对牡丹的高度赞美。尾联“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以江淹梦得彩笔自比,流露出诗人渴望用最美的文字描绘牡丹,并将这份美好寄给朝云,传达出对牡丹的痴迷与深情,或另有所寄,引发读者联想。
4. 作品点评
李商隐的《牡丹》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此诗语言绮丽,巧用典故、比喻与衬托等手法,将牡丹的形神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以卫夫人、越鄂君等典故赋予牡丹文化底蕴与高贵气质,用美人舞动喻其姿态,借石家蜡烛、荀令香炉衬其光彩与芬芳,生动细腻地塑造出牡丹的绝美形象。从文学地位看,它体现了李商隐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唐代咏牡丹诗歌增添了别样风采,以含蓄婉转的方式传达情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咏物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通篇极写牡丹之姿态、香色,雅艳独绝,当亦有托而咏也。
元郝天挺注、明代廖文炳解、清代朱三锡评《唐诗鼓吹笺注》
# 义山之诗,大约如赋水法,只于水之前后左有写之。如此诗本咏牡丹,何尝有一句说牡丹?又何尝一句非牡丹?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此篇亦《无题》之流也。起联生气涌出,无复用事之迹。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咏物之妙,在不即不离,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短饤之气……而《牡丹》之作,人工之至,天巧自来,当在罗昭谏之上。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
# 通身脱尽皮毛,全用比体,登峰造极之作。锦心灵气,读者细味自知。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六皆比:一花,二叶,三盛,四态,五色,六香。结言花叶之妙丽可并神女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艳诗也。以其人为国色,故以牡丹喻之。结二语情致宛转,分明漏泄。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牡丹名作,唐人不下数十百篇,而无出义山右者,唯气盛故也……此篇生气涌出,自首至尾,毫无用事之迹,而又存细腻熨贴。诗至此,纤悉无遗憾矣。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
# 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上一篇:唐·杜甫《畏人》
下一篇:唐·李商隐《题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