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君孤秀植庭中":我喜爱这庭院中孤傲秀拔的小松,
# 孤秀:孤傲秀拔。
"细叶轻阴满座风":枝叶细小树荫轻淡带来满座清风。
# 轻阴:指松树覆盖下的树荫。
"桃李盛时虽寂寞":桃李争芳吐艳时你虽然默默无闻,
# 盛时:这里是指春天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时候。
"雪霜多后始青葱":但霜雪降下后却生长得郁郁葱葱。
# 青葱:形容松树充满了生命活力的长势。
"一年几变枯荣事":随着季节生长枯萎,
# 荣:指草木开花。,枯:指草木之花凋谢,草木枯萎。,一年几变:指非常绿植物的生态和长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百尺方资柱石功":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
# 柱石功:栋梁之材的功用。,方资:正可用作。,百尺:形容高大,是就小松将来的发展而言。
"为谢西园车马客":告诉乘车去西园游赏的人们,
# 车马客:指乘车马去西园游赏的人们。,西园:泛指一般园林。,为谢:因为这个原因而相告。谢,是告诉、相告的意思。
"定悲摇落尽成空":等到雪飞霜落的季节,百花纷纷凋零,你们将感到悲哀失望了。
# 摇落:凋谢,衰败。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小松》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介绍了松树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刚劲挺拔、四季葱翠的高尚品格,描绘了其对艳丽一时却易凋零的桃李的讽刺,体现了诗人高远的政治抱负,营造了清新隽永、韵味十足的诗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上庸俗浅薄之徒的深深鄙视。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将小松与桃李进行对比,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孤秀”,以桃李冬日之“摇落”来衬托小松的“青葱”,以桃李的“枯荣事”来衬托小松的“柱石功”。这种对比突出了小松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坚韧挺拔的品格,同时也讽刺了桃李的短暂与浮华,寄寓了诗人对世俗的鄙夷与愤懑。托物言志:诗人借小松以自况,抒发其志士之悲愤。他通过描绘小松的孤秀、细叶轻阴、雪霜后的青葱等特征,寄托了自己高远的政治抱负和傲然高洁的品格。同时,他也以小松的成长历程暗喻人才的成长过程,表达了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期待与信念。象征:小松在诗中不仅是一个自然物象,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它象征着那些具有高尚品格、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的人才。诗人通过小松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些人才的赞美与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3. 分段赏析
首联“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怜”字直接抒发诗人对小松的爱怜之意。“孤秀”描绘小松独立且俊美的形态,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年。“细叶轻阴”运用细节描写,以“细”状叶、“轻”状荫,生动展现小松枝叶未茂的特征,而“满座风”则营造出一种清幽、灵动的氛围,足见诗人对小松的喜爱。颔联“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桃李盛开时的热闹与小松此时的寂寞进行对照,又突出小松在经历雪霜后愈发青葱的坚韧。这不仅写出小松不随流俗的品性,更体现其傲霜斗雪的风姿。颈联“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此处诗人采用夸张与反衬的手法。“一年几变”夸大百花枯荣变化之频繁,与小松始终如一的坚定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强调小松成材的艰难,表达诗人对小松成为栋梁之材的殷切期待。尾联“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诗人面向那些只知赏花、不知怜松的“西园车马客”表明态度,预见百花凋零时他们将倍感失望,而小松定能屹立不倒。这一表达充满对小松必定成材的坚定信心,自始至终“怜”松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4. 作品点评
清代王士祯评价咏物诗时强调,上乘之作应达到“不粘不脱,不即不离”的境界。李商隐的《题小松》正是如此,全诗八句,未直接言“松”,却句句写松,不仅描绘了小松的形貌,更深入挖掘了其品格与精神。更巧妙的是,诗人借松喻人,通过小松的形象,塑造了一个抱志守节、傲岸不屈的正人君子形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趋炎附势的赏花客。这种似彼似此、不即不离的表现手法,正是此诗艺术上的高妙之处。
# 落句殆有梦得不得看花之感耶?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此作者以小松自况也。首句言其特立,次句言其荫庇。三四即岁寒后凋之意。接言枯荣屡变。凡物皆然;柱石堪资,生是使独。彼西园车马之客,荣盛一时,不转眼而已悲摇落,人与物宁有异哉?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
# 此言大材之不愿小成也。上半首言小松。下半首自寓,言只就一岁之中,荣枯几变,若计松到百岁之后成柱石之材,不知要耐多少冷暖,而不知其有所不悔也。荣华百态,转首成空,彼西园车马。扰扰争驰。恐亦未之思耳。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