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宵寒且永":冬天夜晚冷又长,
# 永:长。
"夜漏宫中发":宫中传出更鼓响。
# 夜漏:漏,漏壶,古计时器。壶有浮箭,上刻符号表时间,昼夜凡百刻,在昼谓之昼漏,入夜谓之夜漏。意为夜间的时刻。此处夜漏是指报更的鼓声,即漏鼓。
"草白霭繁霜":白草茫茫蒙浓霜,
# 霭:霜雾迷茫的样子。
"木衰澄清月":木叶萧疏冷月朗。
# 澄:澄清明朗的样子。
"丽服映颓颜":华服映我衰颓容,
# 丽服:华服。
"朱灯照华发":红灯照我白发苍。
"汉家方尚少":正当朝廷尚年少,
# 尚少:用汉代颜驷不遇的典故。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尝至郎署,见郎官颜驷“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后因以“郎潜白首为郎”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谓老于郎署,喻为官久不升迁。
"顾影惭朝谒":上朝不禁顾影伤。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冬夜书怀》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诗。这也是一首充满悲凉与感慨的诗歌。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仕途失意和迟暮之年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通过描绘冬夜清冷的景象来烘托气氛、抒发情感。“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先点明时间是寒冷且漫长的冬夜,夜漏声从宫中传出,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描写了寒霜覆盖下白色的草地和衰败的树木在清澈月光下的萧瑟景象,点明了环境的凄清,也表明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哀伤,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身境遇不佳的感慨融入到这些自然景物之中。对比:“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华丽的服饰与衰老的容颜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虽身处看似华贵的环境中,却难掩岁月带来的沧桑变化,反映出诗人对青春逝去、容颜老去的无奈与感伤。朱灯的明亮与白发的苍老又形成对照,以灯光的耀眼来衬托白发的刺眼,更加强化了这种衰老的感觉,使诗人内心的惭愧与感慨之情更加深沉。用典:最后一句“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使用了典故。这里借汉家(代指唐朝)偏好年少之人的社会风气,来表达自己因年老而面临尴尬处境的惭愧之情。诗人通过引用这一典故,不仅拓宽了诗歌的内涵,使有限的诗句能够承载更丰富的意义,还巧妙地将个人的感受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包含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也有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与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点明时间是冬夜,一个“寒”字既点出季节特征,又为全诗奠定了寒冷、孤寂的基调。“永”字则强调了冬夜的漫长,暗示诗人内心的煎熬与不安。夜漏宫中发,不仅进一步证实了时间的流逝,也通过宫廷这一特定环境,增添了一种沉闷和压抑的氛围。第三、四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冬夜的凄凉与孤寂。白草被寒霜覆盖,显得更加苍白;树木凋零,在清冷的月光下更显衰败。这里的“草白”与“木衰”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衰败,也隐喻了诗人自身命运的多舛和心境的颓丧。第五、六句通过对比手法,将丽服的鲜艳与颓颜的衰老、朱灯的明亮与华发的斑白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年迈体衰的形象,更深刻揭示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悲凉。丽服与朱灯象征着青春与繁华,而颓颜与华发则象征着衰老与落寞,这种反差使诗人的境遇更加凄惨。最后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援引朋党、年少竞进的不满和无奈。同时,顾影惭朝谒也深刻揭示了诗人因年老体衰而感到自卑和惭愧的心理。这里的“顾影”不仅是对自身形象的审视,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