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笑凝眸意欲歌":收敛住笑容双眸凝视,看样子好像要唱歌了,
"高云不动碧嵯峨":那高空中的碧云就已经停住不动,聚在一起就像是高高的山峰。
# 嵯峨:山高峻的样子。,高云不动:用《列子·汤问》秦青悲歌的典故。
"铜台罢望归何处":魏武帝死去以后,当年在铜雀台上宴饮欢歌的歌伎都到了什么地方呢,
# 铜台:即铜雀台,曹操所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玉辇忘还事几多":穆天子参加了西王母为他举行的宴会后,因歌声的美妙丢下了手头的事情而留连忘返。
# 玉辇:古代帝王的乘舆。
"青冢路边南雁尽":在安葬王昭君的路边,向南飞去的大雁已经消失了,
# 青冢:汉王昭君墓所在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境内。
"细腰宫里北人过":那轻歌曼舞的楚宫也早已被从北方来的秦人侵占。
# 细腰宫:楚宫。
"此声肠断非今日":所听到的歌声足以断肠并非始自今日,
"香灺灯光奈尔何":面对残烬的蜡烛,也只能说一声“奈何”了。
# 香灺:香烛灯芯的余烬。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闻歌感怀的诗。诗开篇描绘歌女欲歌时,碧云静止的奇特画面,侧面烘托出歌女歌声的非凡感染力。接着运用“铜台”“青冢”等多个历史典故,借古事引发对现实人事的思考与感慨。全诗通过对闻歌场景的描写以及典故的运用,表达出一种深沉幽微的情思,展现出李商隐诗歌构思精巧、情致婉转、用典精妙的特点,将典故与诗情完美融合,营造出婉约雅致的艺术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铜台罢望归何处,玉辇忘还事几多”等句,运用“铜台”等历史典故,借古事影射现实,使诗歌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相关人事的感慨。联想:由眼前歌女欲歌的场景,联想到“铜台”“青冢”“细腰宫”等历史场景和故事,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联“敛笑凝眸意欲歌,高云不动碧嵯峨”:“敛笑凝眸”通过对歌女神态动作的描写,展现其专注准备歌唱的模样,暗示其脱离宫廷后的自在。“高云不动碧嵯峨”运用拟人,以高云仿佛专注倾听,侧面烘托出歌女歌声的吸引力,也体现诗人被深深吸引。颔联“铜台罢望归何处,玉辇忘还事几多”:运用“铜台”等典故,写铜雀台宫女向死人献歌舞甚至殉葬,以及西王母因穆王求仙而失宠等事,展现宫廷宫女的悲惨命运,引发对歌女若在宫廷境遇的思考。颈联“青冢路边南雁尽,细腰宫里北人过”:借昭君远嫁青冢难见南飞大雁,楚王宫细腰宫女被秦兵劫掠的典故,进一步强调宫廷女子的不幸,深化主题,表达宫廷生活对宫女的迫害。尾联“此声肠断非今日,香灺灯光奈尔何”:以感叹句收尾,笔调转变,指出歌曲虽唱往昔悲伤事,但如今已成为过往。表达对歌女脱离宫廷、自在生活的赞赏,以及诗人对其的爱慕之情。
# 首二句点明,中四句掷笔宕开,而以七句承明,八句拍合,极有画龙点睛之妙。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一,将歌时美人情态;二即遏云。三、四歌之绝妙,五六歌之悲感,故肠断而唤奈何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诗在晚唐少有媲,无所谓格调靡靡也。首句不鄙。“碧云”句比喻极佳。
近代燕京大学教授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上一篇:唐·温庭筠《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下一篇:唐·雍裕之《剪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