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shuǐ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群玉浏览量:1
tiáo
hán
zǒu
qiū
quán
yǐn
chū
shēn
luó
dòng
kǒu
yān
shí
àn
liú
shēng
duàn
xíng
rén
tóu
shàng
guò
chán
yuán

译文

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逐句剖析

"一条寒玉走秋泉":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

# 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

"引出深萝洞口烟":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

# 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深萝:指藤萝深掩。

"十里暗流声不断":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

# 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

"行人头上过潺湲":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 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引水行》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七言绝句。此诗以独特视角描绘南方山区竹筒引水的诗意风光,展现了古代农民兴修水利的智慧。首句“一条寒玉走秋泉”,以“寒玉”喻竹筒,生动勾勒出泉水在竹筒中流动的清冽之态;次句“引出深萝洞口烟”,借洞口烟雾缭绕之景,增添神秘氛围。后两句“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从听觉与视觉双重角度,描绘出水流绵延不绝,甚至从行人头顶潺潺而过的奇妙景象。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巧用比喻、视听结合等手法,将诗人耳闻目睹时的新奇、喜悦之情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群玉生活在晚唐时期,彼时朝廷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弥漫着一股特有的忧郁氛围,许多人都被这种情绪所笼罩。受时代风气影响,诗人们的创作方向发生转变,大量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思为主,而聚焦人民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则逐渐减少。李群玉也未能超脱于时代浪潮之外,其作品《引水行》便是这一时期创作倾向的体现,诗中以描绘南方山区竹筒引水的风光为主,展现出不同于反映社会黑暗题材的独特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引水行》是唐代诗人李群玉所作的七言绝句。该诗以南方山区竹筒引水为题材,生动描绘诗人所见的竹筒引泉出洞之景、所闻的流泉琤琤之韵,展现出独特的诗意风光。全诗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将诗人新奇、喜悦的感受融入其中,语言清新,风格明丽。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寒玉”喻引水竹筒,既描绘出竹筒碧绿光洁的外观,又与“秋泉”呼应,传递出清冽寒凉之感。“寒玉”本是固体,却与流动的“秋泉”组合,形成奇妙反差,激发读者探索欲望,同时暗含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情景交融:“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诗歌表面是对竹筒引水这一景象的描写,实则将诗人在山行途中的惬意、偶遇泉水从头顶流过时的惊喜等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刻画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这一独特景观的喜爱与赞美。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聚焦竹筒引泉出洞的奇妙景象,以“寒玉”喻引水竹筒堪称神来之笔。“寒玉”不仅精准勾勒出竹筒碧绿莹润的外观,更与“秋泉”相互呼应,在视觉与触觉的通感中,传递出清冽寒凉的独特质感。玉之温润与泉之灵动,本是相悖的特质,诗人却以“走”字巧妙串联,赋予静态的竹筒以动态之美,瞬间激发读者探索“寒玉走秋泉”背后奥秘的兴趣——原来中空的竹筒正是泉水流淌的通道,这一精妙比喻,暗藏着诗人发现自然巧思时的惊喜与赞叹。​“引出深萝洞口烟”一句,将视角从竹筒转向泉源。藤蔓缠绕的幽深洞口,氤氲水汽如轻纱缭绕,诗人以倒叙手法先写竹筒流泉,再溯源至泉洞,既贴合现实中“闻声寻源”的观察逻辑,又通过“先声夺人”的叙事策略,瞬间抓住读者目光。这种打破常规的写作方式,让画面更具层次感与悬念感,仿佛带领读者一同经历发现的奇妙过程。​诗歌后两句“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以更开阔的视角展现竹筒引水的宏大图景。竹筒依山势蜿蜒而下,与行人相伴十里,潺潺水声不绝于耳,仿佛是大自然赠予旅人的悠扬乐曲。诗人将自己融入山水之间,通过“十里暗流声不断”,细腻描绘出一路侧耳倾听泉声、悠然前行的惬意状态;而“行人头上过潺湲”更是神来之笔,当山路转折、渡槽凌空跨越时,泉水从头顶潺潺流过,新奇的视觉与听觉体验,将诗人偶遇此景时的惊喜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看似客观描写竹筒引水的路径与形态,实则饱含诗意。诗人以拟人的笔触,赋予竹筒与泉流以“相伴”的情感,将寂寥的山行之旅化作充满意趣的邂逅。诗中没有繁复的说理与说明,却通过生动的画面与细腻的情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意境,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4. 作品点评

在古代,竹筒引水堪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巧妙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典范。他们依凭山势,以竹筒为渠,让清泉在山间流淌,不仅解决了用水之需,更赋予山水新的景致与韵味。这种改造并非对自然的生硬雕琢,而是将人工巧思不着痕迹地融入自然肌理,形成天然与人力交融共生的和谐之美,散发着清新质朴的诗意气息。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以智慧创造的这类充满美学价值的事物,常隐于山野之间,鲜少进入文人视野。能够像李群玉这般敏锐捕捉其独特魅力,并以灵动笔触加以生动描绘的文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也让《引水行》这类诗作显得尤为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下一篇:唐·吴融《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