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jiàn
shì
shāng
wēi
zhī
dūn
shī
huì
shū
sān
jūn
jiē
yǒu
shēn
fèn
yīn
chéng
shì
shī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yín
jūn
tàn
shì
shuāng
jué
shǐ
使
shāng
huái
怀
zòu
duǎn
shì
shàng
kōng
jīng
rén
shǎo
zhōng
wéi
jué
wén
duō
fāng
lín
xīn
cuī
chén
liú
shuǐ
qián
ràng
hòu
wàn
dào
jīn
tóng
hèn
wén
qín
lèi
jìn

译文

吟诵起您寄来的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短歌。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逝者的憾事,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逐句剖析

"吟君叹逝双绝句":吟诵起您寄来的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

# 双绝句:指白居易的《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其一云:“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其二云:“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袖,泉下故人多。”

"使我伤怀奏短歌":使我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

"集中惟觉祭文多":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

# 祭文:祭奠死者的文章。刘禹锡祭奠三人的文章已不存。,集:文集。

"芳林新叶催陈叶":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

# 芳林:春暖花开时的树林。

"流水前波让后波":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逝者的憾事,

# 此恨:指友人相继去世的遗恨。

"闻琴泪尽欲如何":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 闻琴:比喻知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开篇交代作诗缘由,接着直抒对友人逝去的沉痛,以形象比喻阐述生死代谢规律,最后劝慰挚友。全诗情感深沉,格调沉稳,富含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当时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此前,元稹于大和五年(831年)七月、崔群于大和六年(832年)八月、崔玄亮于大和七年(833年)七月相继去世。这三人既是白居易的好友,也是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写了两首表示哀婉的绝句寄给刘禹锡,刘禹锡读后深有同感,便写下此诗作为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悼亡、劝慰题材。诗人因读白居易悼念亡友的诗,触景生情,感慨世上老友渐少,祭文渐多,借“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表达对生死代谢的看法,最后劝慰白居易不必过度哀伤,体现了对亡友的哀悼、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人生的哲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自然现象作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新旧更替的规律,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直抒胸臆:“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等句,直接表达对故人逝去的悲痛与无奈,情感真挚强烈。侧面描写:“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这两句属于侧面描写。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对逝去友人的悲痛之情,而是通过说世人惊觉故人越来越少,以及诗集中祭文增多这一现象,从侧面烘托出众多友人离世,自己内心满是哀伤的状况,让读者能间接感受到诗人面对友人逝去的沉重心情。以乐景衬哀情:“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运用了反衬手法。以自然界中芳林新叶催促陈叶凋零、流水前波为后波让路这种新旧更替的蓬勃景象,来反衬诗人因友人离世而产生的悲伤之情。新叶、后波的生机与活力,更凸显出故人逝去带给诗人的伤感,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差。

3.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作诗缘由,奠定情感基调,“叹逝双绝句,伤怀奏短歌”,开篇直接点明写作缘起,是因为读到友人所写的叹逝双绝句,心中满是伤怀,故而创作此短歌。这里的“伤怀”一词,高度概括了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而“短歌”不仅实指诗歌篇幅不长,更蕴含着歌调悲戚之意,毕竟前人以《短歌行》为题的作品,大多带有悲凉之感。“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吟”与“使”相互呼应,“君”和“我”紧密关联,清晰地表明“君”“我”皆为那些有着深厚情谊却已逝去的人而悲伤。同时,友人“叹逝双绝句”中流露出的过于伤感的情绪,既让作者自己悲痛,又因友人当时六十二岁且多病的状况,使作者为其担忧。这一系列的情感交织,自然地引出后文哀悼和劝慰的内容,也决定了此诗虽有哀悼之意,但劝慰之情更为突出,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与良苦用心。颔联抒发对故人长逝的沉痛哀伤,“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唯觉祭文多”,此联承接上文的“叹逝”与“伤怀”,直接抒发了对故人相继离世的哀痛。作者与白居易同岁,亲眼目睹吕温、柳宗元、元稹、崔群、崔玄亮等众多友人先自己而去,这种离别之痛难以抑制,却又无法直白倾诉,只能委婉表达。“世上空惊故人少”,用“世上”的广阔背景,以“故人少”反衬出逝去之人数量之多,“空惊”二字生动地表现出生者面对友人不断离去时那种触目惊心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境。“集中唯觉祭文多”,从作者自己的作品集中祭文数量众多这一侧面,再次强调逝者之众。“唯觉”体现出作者在经历了多次为友人写祭文后,内心的痛苦格外深切,甚至精神都仿佛陷入恍惚。作者不能与友人共享生活的欢乐,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去,通过一篇篇祭文寄托哀思,言语之间,沉痛至极。颈联蕴含哲理,振起全篇,“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此联运用两个极为形象且深刻的比喻。在生机勃勃的芳林中,新叶不断生长,催促着陈叶凋零;潺潺流动的河水里,前波主动避让,让后波前行。这一自然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自然界始终处于永不停息的新陈代谢之中,正是这种新旧交替,使得万物保持生机、延续不断。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新老交替不可避免。这两句诗犹如警句,瞬间振起全篇,其中蕴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更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尾联点明劝慰主旨,彰显深厚情谊,“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尾联将视野从广阔的空间延伸至无限的时间,从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明确地点出了劝慰的主题。古往今来,人们与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之恨,是共通且无法避免的,就如同大自然的新陈代谢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有情有义之人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不应过度自我伤怀,为哀悼亡友而流干泪水,因为这样对生者和逝者都毫无益处,还是应该自我珍重。最后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劝慰,语气亲切而真挚,再次凸显了作者对挚友白居易深厚的情谊,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又希望友人能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死离别。

4. 作品点评

此诗情感深沉而不流于哀伤,将悼念亡友之情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巧妙融合。语言自然流畅。整首诗既展现了刘禹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体现出他作为哲学家的通达思想,在沉郁中见豪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两句,最能表现刘禹锡此时的感受,也是世上高寿之士晚年时深感伤痛之处。其实这也正是人生的哀伤,即诗中所谓的“万古到今同此恨”,古人如曹操、陆机等人莫不如此。诗中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两句,概述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现象,同时也如同人类新陈代谢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的,可谓警句格言。这两句既可做为诗人无可如何的悲伤,同时也可以看作诗人洞悉自然人生规律的豁达自慰以及慰人之语,正可表现刘禹锡做为诗豪在性格思想上的开通豁达的一面。

现代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在庆《刘禹锡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下一篇:唐·李群玉《引水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