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3
yáng
liǔ
qiān
tiáo
miàn
绿
yān
jīn
suì
shèng
chuī
xiāng
suí
jìng
wǎn
chén
yǐng
bàn
jiāo
ráo
xiù
chuí
qiāng
guǎn
shēng
chù
liú
yīng
bǎi
zhuàn
zuì
gāo
zhī
qiān
mén
jiǔ
huā
xuě
fēi
guò
gōng
qiáng
liǎng
zhī

译文

杨柳千万条似拂脸之丝,绿色柳枝不堪于风儿吹。芳香随静婉之歌梁尘飞,身影伴着娇娆舞袖下垂。羌笛奏一首哪里的乐曲,飘泊莺婉转鸣于最高枝。众宫九街柳絮犹如雪花,飞过了宫墙双方自然知。

逐句剖析

"杨柳千条拂面丝":杨柳千万条似拂脸之丝,

"绿烟金穗不胜吹":绿色柳枝不堪于风儿吹。

# 吹:一本作“移”。,不胜:禁不起。,金穗:金色的嫩枝。,绿烟:指杨柳繁茂如烟的枝条。

"香随静婉歌尘起":芳香随静婉之歌梁尘飞,

# 歌尘起:形容歌声动听,余音绕梁,惊起梁尘。,静婉:即张静婉,为南朝羊侃的宠姬,善歌舞。

"影伴娇娆舞袖垂":身影伴着娇娆舞袖下垂。

# 娇娆:一本作“娇饶”,即董娇饶,为东汉宋子侯《董娇饶》诗中所咏的美女。

"羌管一声何处曲":羌笛奏一首哪里的乐曲,

# 曲:一本作“笛”。,羌管:一本作“羌笛”。古代有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流莺百啭最高枝":飘泊莺婉转鸣于最高枝。

# 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啭。

"千门九陌花如雪":众宫九街柳絮犹如雪花,

# 九陌:泛指都城大道和繁华闹市。陌,一本作“曲”。

"飞过宫墙两自知":飞过了宫墙双方自然知。

# 自:一本作“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柳》是唐代温庭筠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实写杨柳形色及与风的关系,颔联引用典故以歌舞表现情思,颈联从听觉传达思念,尾联从视觉延续情思。写作上用比喻、用典等写作手法。通过对柳的描写,营造出独特意境,含蓄传达出诗人的情思。其特点在于将柳与多种意象、典故融合,手法精巧,诗意朦胧。在文学史上,展现了温庭筠诗歌辞藻绮丽、意境优美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最高枝”可推断,此诗创作时间应在长庆四年(824年)至宝历二年(826年)李程任宰相期间,与《寄词》《赠苏十三中丞》创作时间相近。实际上,这首诗表面是题柳,实则为抒发相思之情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杨柳,以及与杨柳相关的歌舞、声音、视觉景象等,运用比兴手法,借柳营造出含蓄而富有韵味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思,既有对柳之美的赞美,也蕴含着难以言明的思念等情感。

2. 写作手法

比喻:“千门九陌花如雪”,此句将柳花比作雪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京城道路上柳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展现出柳花飘落时如雪花般繁多、轻盈、洁白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凄美、迷离的氛围,也为传递思念之情增添了一份诗意与怅惘。用典:“香随静婉歌尘起”一句,巧用张静婉的典故。张静婉是南朝梁的著名歌女,以歌声美妙著称。作者在诗中借助这一典故,将柳香与静婉的歌声相联系,仿佛柳的香气伴随着静婉的歌声袅袅升起,营造出一种优雅且略带朦胧的氛围,借此含蓄地表达出独自相思时的那种情思,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柔美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描绘杨柳之姿。“千条拂面丝”细腻勾勒出杨柳枝条繁多且轻柔,仿佛在与人亲昵接触,生动展现其动态之美;“绿烟金穗”从色彩上着笔,将柳色比作绿烟,柳穗喻为金穗,形象地呈现出柳的色泽与质感,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朦胧氛围。“不胜吹”则赋予杨柳娇柔之态,仿佛不堪微风轻拂,进一步强化了柳的柔美,为全诗奠定了婉约柔美的基调,也为后续情思的抒发埋下伏笔。颔联:“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此联巧妙引用“静婉”“娇娆”两个典故人物。静婉是南朝梁的著名歌女,娇娆也常与歌舞美人相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以歌、舞的形式来寄托情思。“香随歌尘起”,仿佛柳的香气伴随着静婉的歌声袅袅升起,从嗅觉角度增添了柳的韵味;“影伴舞袖垂”,柳影与娇娆的舞袖,从视觉上展现出一种优美且略带孤寂的画面。通过典故与场景的融合,含蓄地表现出独自相思时借歌舞自娱自乐的状态,将相思之情表达得委婉曲折。颈联:“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自颈联起,视角从之前的视觉、嗅觉转向听觉。“羌管一声何处曲”,悠悠羌管之音不知从何处传来,那悠扬而略带惆怅的曲调,似是在传达着思念的信息,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引发人无尽的遐想。“流莺百啭最高枝”,流莺在最高的枝头婉转啼鸣,“百啭”极言其声音的美妙与繁复。这里“最高枝”被视为对高官的比喻,除皇帝外,只有宰相可称“最高枝”,诗人借此暗示思念的对象,也让诗句在传达思念的同时,增添了一层隐晦的政治寓意,使诗歌情感更为深沉复杂。尾联:“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尾联承接颈联,在视觉上继续传递思念。“千门九陌花如雪”描绘出京城道路上柳花如雪般纷纷扬扬飘落的盛大场景,营造出一种凄美、迷离的氛围。“飞过宫墙两自知”,柳花越过宫墙,似是带着思念的信息去寻找思念之人,然而“两自知”又给人留下无尽的悬念与怅惘,不知柳花能否传达思念,也不知思念之人能否感知。这种不确定,更强化了思念的深沉与无奈,使整首诗的情感在含蓄中达到高潮,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太白诗:“风吹柳花满店香。”温庭筠《咏柳》诗:“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其实柳花亦有微香,诗人之言非诬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感怆夷浩,迥出凡等,是绝不关情,而情深百道,岂非至文哉!

清谭宗《近体秋阳》

# 朱东岩曰:通首只起二句实写杨柳,馀俱用比用兴,曲尽其妙。唐人咏物,必有所托,细玩自知其意,即实咏一物,决不纯用赋体也。

不详《唐诗鼓吹笺注》

# 此自柳线初垂以至柳花飞絮,终一春之事而言之也。首言杨柳初垂,绿烟含穗,时枝尚弱,未胜春风之吹。及花之香则随歌尘而起,影之动则逐舞袖而垂。至于曲吹羌笛,枝啭流莺,杨柳*有不同凡木者矣。若暮春则花白如雪,填满于干门九陌之间,而且飞入宫墙,人莫之觉。其轻盈之态,不足令人爱玩哉!

清钱牧斋《唐诗鼓吹评注》

# 通首只起二句实写杨柳,余俱用比用兴,曲尽其妙。唐人咏物,必有所托,细玩自知其意。即实咏一物,决不纯用赋体也。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就诗面作解,则首联形容柳丝千条,绿烟金穗,吹拂人面。次联谓风吹柳丝,如静婉之袅舞腰,香随尘起;如娇娆之转舞袖,影伴舞垂。腹联谓羌笛有《折杨柳》曲,而流莺百啭,正栖于柳之高枝。尾联以杨花柳絮或飞入宫墙,或落于九陌作结。此诗若作单纯咏物诗读,实少意味,腹联更上下句不相连贯。但如将“柳”理解为歌舞女子之象喻,则较为含蓄有味。首联形容杨柳千丝拂面,绿烟金穗,若不胜春风之吹拂,此状其“娉娉袅袅”之时,颔联写其歌舞,香随尘起,影伴舞娇。既写其艺,复展其姿。腹联则谓其伴羌笛之曲而歌,如流莺百啭于枝头。尾联则以杨花飘雪,飞过宫墙,喻歌舞女子之征入宫中者。“两自知”者,宫内宫外之歌舞女子各自知,亦从此两不相值也。此解未必即作者本意,然就诗而言,不妨有此一解。

不详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下一篇:唐·子兰《蝉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