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2
yuǎn
niú
rào
cūn
miàn
shǔ
chóu
bēi
zhōng
zhuó
niú
bèi
lìng
lǒng
tóu
bēi
cǎo
duō
niú
sàn
xíng
bái
shí
xiàng
zhōng
míng
chuī
yìng
tóng
bàn
hái
​​cháng​​
biān
sān
shēng
niú
niú
shí
cǎo
xiāng
chù
guān
jiā
jié
ěr
tóu
shàng
jiǎo

译文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逐句剖析

"远牧牛":村外草地去放牛,

"绕村四面禾黍稠":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 稠:茂盛。

"陂中饥乌啄牛背":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

#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乌鸦落在牛背上啄食之。,乌:乌鸦。,陂:池泽边的坡岸。

"令我不得戏垄头":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 垄头:田埂。,戏:玩耍。

"入陂草多牛散行":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

"白犊时向芦中鸣":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 白犊时向芦中鸣:小白牛时常向芦苇丛中鸣叫。犊:小牛。

"隔堤吹叶应同伴":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

# 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应:响应,回应。,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还鼓长鞭三四声":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 鼓长鞭:甩动长鞭以发出响声。鼓:甩响鞭。

"牛牛食草莫相触":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

#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官家截尔头上角":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 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拔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不敢牧牛。这里是牧童吓唬牛。截:截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牧童词》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具有民歌体风格,也是一篇政治讽刺诗。前八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牧牛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展现出牧童的天真活泼与牛的悠闲自得。末两句巧妙化用典故,以牧童用官家截角吓唬牛儿之语,使主题明朗化,用意深长又妙趣横生。诗人通过描写牧童劳动生活,刻画了天真淳朴且活泼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借牧童口吻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增强讽刺效果。整首诗在艺术上达到“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境界,将乡村生活场景与深刻讽刺意味巧妙融合,是一首兼具生活情趣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张籍所处的时代,唐朝已不复往昔的兴盛,正逐步走向衰落。彼时,中原大地战事频仍,硝烟弥漫,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人畜皆承受着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为了维持生计与满足官府的需求,人们不得不长途跋涉运送粮草。一路上,牛儿疲惫不堪,瘦骨嶙峋;押送之人也是饥肠辘辘,苦不堪言。而官府的逼催却愈发紧迫,丝毫不顾百姓死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许多瘦牛因不堪重负,背部被磨得皮破血流,甚至化脓溃烂。乌鸦生性喜爱啄食腥秽的腐肉,它们敏锐地嗅到了瘦牛身上散发的腐臭气息,纷纷循味而来。于是,便出现了诗中所描述的“饥乌啄牛背”的令人揪心的场景。张籍心怀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为了生动而深刻地反映这一状况,他巧妙地借助天真未泯的牧童之口,将这一切娓娓道来,创作了这首饱含深意的《牧童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牧童在村子四周远牧牛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禾黍茂密、牛儿吃草、牧童赶牛的场景,营造出悠闲自在的田园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和牧童纯真质朴状态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白描:“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通过对饥乌啄牛背以及牧童因之不能玩耍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放牛场景。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代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缘由。“绕村四面禾黍稠”,描绘出村子四周皆是繁茂庄稼地的景象,此时禾苗长势喜人。为防止牛群破坏庄稼,牧童只能选择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运用上采用了倒置手法,先呈现结果,后说明原因,着重突出了“远牧牛”这一结果,而后文的内容也正是紧密围绕牧牛展开。“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将牛赶至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意是让牛安心吃草,无需担忧它们践踏庄稼,如此一来,自己便能与伙伴们一同嬉戏玩乐。然而,事与愿违,陂中饥饿的水鸟众多,它们接连不断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无奈之下,牧童只能留在原地照看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由此,牧童内心的郁闷之情不难想象。这两句生动地刻画出了牧童的抱怨情绪。“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由于陂中水草丰茂,牛群常常走散开来,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昂首朝空中长鸣。由此可见,牧牛并非易事,但在儿童眼中,这略显艰苦的劳动却也蕴含着不少乐趣。正因牛群走散,牧童们不得不分开寻找牛只。为了彼此联系,告知对方自己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好牛群,牧童还需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将寻牛、赶牛的过程描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立体感与生活气息。至此,诗的内容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洋溢着的生活情趣以及儿童天真娇憨的神态令人印象深刻外,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不过,张籍的乐府诗常常在有限的篇幅内叙写情事,仅在篇尾用两句话来点明主旨,这正契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创作的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舞着鞭子,一边对牛群警告道:“你们别再互相打斗了,不然要是被官府发现,官兵可是会来截断你们头上角的哟!”以官兵来吓唬牛群,尽显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4. 作品点评

全诗风格自然清新,构思别出心裁。诗人巧妙地以儿童纯真无邪的口吻,将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出来,从而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讽刺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现代马茂元《唐诗鉴赏辞典》

# 一味深婉,风气迥超。

明邢昉《唐风定》

# 正章翻似带出,前八句坚忍之力,如谢傅赌墅时。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与李涉《牧童词》参看,一豪甚,一懦甚,会心不远。

清徐增《唐诗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任城卢主簿》

下一篇:唐·冯延巳《忆江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