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与桥边":桥边的池水里的月亮,
# 桥:一作池。,池:一作楼。
"难忘复可怜":真是难忘惹人怜爱。
"帘开最明夜":帘子在明亮的夜晚打开,
"簟卷已凉天":竹帘卷起时已经是很凉的天气了。
# 簟:竹帘。
"流处水花急":月光流转处水花湍急,
# 流处:指月光流照处。
"吐时云叶鲜":蟾辉倾吐出来使得云朵也有了光彩。
# 云叶:云朵。,吐时:指云开月出时。
"姮娥无粉黛":月中的女神不施粉黛,
# 姮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姮:一作嫦。
"只是逞婵娟":她的美貌全靠这月光了。
# 婵娟:月亮。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池上桥边”的时空意象与“帘开簟卷”的生活场景,描绘了秋月澄澈的光影变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本真之美的哲学观照,表达了对素朴美学的推崇与对时光流转的深沉感慨。诗中“姮娥无粉黛”的拟人化书写,将月之美升华为超越世俗粉饰的永恒存在,构建出清空澄澈的审美意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池上”“桥边”的明月,“帘开”“簟卷”时所见的月色,以及月光下“水花急”“云叶鲜”等景象,将自己对明月的喜爱、对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感慨之情融入其中,借这些月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如“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这样相对静态的场景描写,通过“帘”“簟”等静态物象,展现出静谧的月夜氛围;又有“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这样的动态描写,以月光如水流淌、云被月光映照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的动态画面,动静相互映衬,使月景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拟人:颈联中“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诗人用“流”“吐”等字词将月光拟人化,把月光流动比作水流,将月亮照亮云朵说成是月亮“吐”出了鲜美的云叶,赋予了月光人的行为和情感,让月光有了生命力。尾联“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也运用了拟人,将明月比作不施粉黛的姮娥,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天然丽质。对比:颔联中“最明”与“已凉”形成对比,以秋月的明亮与天气的凉爽进行对照,突出了秋月的澄澈,也通过这种对比,暗含了季节更迭的微妙变化,让读者从视觉和触觉的反差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月夜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首联“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池上”与“桥边”既点明赏月佳处,又暗含诗人驻足流连的身影。“难忘复可怜”,“难忘”强调记忆深刻,“可怜”则赋予月景以怜爱之情,奠定全诗对月景的深情观照基调。颔联“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聚焦室内场景,“帘开”与“簟卷”的动作描写,既暗示赏月行为,又以“最明夜”的视觉感受与“已凉天”的触觉体验形成交织。“最明”与“已凉”的对比,既突出秋月之澄澈,又暗含季节更迭的微妙感知。颈联“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转向动态自然描写,“流处”以拟人化手法表现月光如水流淌之急,“吐时”则将云朵受月光映照的瞬间具象化为“云叶鲜”。这两句通过“急”与“鲜”的动词化处理,赋予静态月景以生命律动。尾联“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以神话意象收束全篇,将明月比作不施粉黛的嫦娥,“逞婵娟”三字既赞其天然丽质,又暗含对素朴之美的推崇。“无粉黛”与“逞婵娟”的辩证,构成对世俗审美的超越性思考。
上一篇:唐·张籍《塞下曲》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