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huái
怀
bái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liáng
fēng
tiān
jūn
hóng
鸿
yàn
shí
dào
jiāng
qiū
shuǐ
duō
wén
zhāng
zēng
mìng
chī
mèi
rén
guò
yīng
gòng
yuān
hún
tóu
shī
zèng
luó

译文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逐句剖析

"凉风起天末":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

# 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意如何":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

# 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

# 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秋水多":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 文章憎命达: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魑魅喜人过":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 魑魅喜人过: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

"应共冤魂语":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

#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投诗赠汨罗":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 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具体出处不详。此诗以秋风起兴,借景抒情,想象李白流放途中经长江、洞庭湖的情景,主题为深切表达对李白的牵挂、怀念与同情,对其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写作手法上,运用借景抒情、反问设问、虚实结合等。开篇“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奠定悲愁基调,牵挂之情溢于言表;“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表达盼讯与担忧;“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借议论批判现实;“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借想象屈原表达对李白理解。全诗情感深挚,风格沉郁,是广为传诵的抒情佳作,展现了杜诗对友情刻画的细腻与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末怀李白》由杜甫创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彼时杜甫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此前杜甫曾作《梦李白二首》,虽疑虑有所消除,可对李白的怀念与忧虑丝毫不减。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因卷入永王李璘事件获罪,被流放夜郎,好在途中遇赦,辗转至湖南。杜甫听闻其遭遇,忧心牵挂之情难以释怀,遂写下此诗,借秋风起兴,抒发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与同情,同时为挚友的悲惨遭遇鸣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天末怀李白》是一首五言律诗体裁的诗作。题材上属于怀人诗,以秋风起兴,对景相思。其内容主要围绕诗人杜甫对挚友李白的思念牵挂展开,通过设想李白深秋流放途中,从长江经洞庭湖一带的艰难情景,抒发了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与同情,也对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获罪流放这一悲惨遭遇表达了愤慨不平。诗中以细腻笔触,将自身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世事不公的感慨融入其中,展现出一段跨越时空的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通过“凉风”这一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也借此景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人借“鸿雁”“秋水”等景象,既表达了对李白消息的期盼,又暗示了李白所处环境的艰险和自己对他的担忧,景中含情,情与景相互交融。反问:“君子意如何”这句反问,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实则在不知从何说起时,以这种方式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最关切的心情,引发读者对李白处境和心境的思考。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眼前秋风等实景的描写,又有对李白流放途中情景的想象以及对李白与屈原冤魂对话的虚拟场景,如“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通过想象李白向屈原冤魂倾诉愤懑并投诗相赠,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表达出对李白遭遇的同情。用典: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使用了屈原的典故,李白流寓江湘,其遭遇与自沉汨罗的屈原在身世遭遇上有相似之处,诗人借屈原的典故,既表达出对李白的同情,也暗示了李白的才华和品格如同屈原一般高尚。起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于天边这一自然景象起兴,由眼前的秋风联想到身处远方的友人李白,进而引发对李白近况的关切与思念,为全诗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也奠定了全诗对友人牵挂、怀念的情感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李白的种种担忧和思念之情的抒发。议论:“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两句诗以一种高度概括和深沉感慨的方式,对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和命运的无常进行了议论。诗人认为,好像文章总是与命运通达相互抵触,有才华的人往往命运多舛;而魑魅等鬼怪总是喜欢看到人们犯错、遭遇灾祸,从而来作祟。这是杜甫对李白命运的一种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悲愤感慨,借对这种现象的议论,抒发了对李白因才华而遭忌、因遭人诬陷而获罪流放的同情与不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也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对世事的愤懑之情推向了高潮。想象:“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诗人想象李白流放到南方荒僻之地,或许会与屈原的冤魂对话,并向汨罗江投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而屈原是遭谗被逐自沉汨罗江,诗人将李白与屈原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想象,既表达了对李白冤屈的同情,也暗示了李白与屈原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格和怀才不遇的遭遇。

3. 分段赏析

首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诗人以秋风起兴,描绘了凉风乍起、景物萧疏的景象,随后向远方的李白发问“君子意如何”。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秋风营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看似不经意的问候,实则蕴含着诗人对李白深切的牵挂。在这茫茫天地间,秋风乍起,诗人想到友人李白,心中满是担忧,体现出两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人急切地盼望友人的消息,询问鸿雁何时能带来李白的音讯,又担心江湖秋水茫茫,路途艰险,消息难以传递。“鸿雁”是古代传递书信的象征,“江湖秋水多”则描绘了路途的艰难险阻,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诗人与李白悠悠远隔,望眼欲穿却得不到友人的消息,只能寄希望于鸿雁,然而又担心江湖多险,鸿雁难至,心中充满了苍茫惆怅之感。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诗人发出了“文章憎命达”的悲愤感慨,意思是文才出众的人往往命运坎坷;同时以“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遭人诬陷,被流放夜郎。这两句诗既是对李白命运的深刻同情,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有力批判。蕴含着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愤慨和不平。诗人深知李白的才华,却看到他命运多舛,被小人陷害,心中充满了悲愤。这两句诗也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普遍的意义。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诗人由李白流寓江湘,联想到自沉汨罗的屈原,想象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并且会投诗赠给屈原。运用了想象和用典的手法。借助屈原的典故,将李白与屈原的身世遭遇相联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体现了诗人对李白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李白和屈原在身世遭遇上有相似之处,都怀才不遇,都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诗人通过这种想象,表达了对李白内心痛苦的深刻理解,也进一步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4. 作品点评

《天末怀李白》是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开篇以“凉风起天末”起兴,营造萧瑟氛围,借景抒情,融入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与同情,反映出真挚友情与社会动荡。诗中多处运用想象,像“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借李白与屈原冤魂对话,丰富意境,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千古名句,以议论入诗,高度概括文人命运多舛,批判社会黑暗,富有哲理与感染力。该诗作为怀人诗,集中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情感强烈却百转千回。它不仅是杜李二人情谊的见证,更是古代文人惺惺相惜、共叹命运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六句,刘须溪谓:魑魅犹知此人之来以为喜,则朝廷之上,不如魑魅多矣。如此解,于接下二语较有情。

元吴敬夫《唐诗归折衷》

# 此首才堪入选,是一片真情写成。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真元气(首四句下)。……大发愤,却是实历语。……“赠”字说得精神与古人相关,若用“吊”字则浅矣(末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十字读不得,然深思正耐多读(“文章”二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三联:文与命仇意,而“憎”字惊极。不言远贬,而曰:“魑魅喜人过”,将欲伺人而食之也,语险更惊。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投诗”句下)。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陆士衡诗:“借问欲何为?凉风起天末。”全用起语而倒转之,此用古之一法。“江湖水多”,鲤不易得,使事脱化。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盖文章不遇,魑魅见侵,夜郎一窜,几与汨罗同冤,说到流离生死,千里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嵇叔夜耻与魑魅争光。此句指与白争进者言之。鬼神忌才,喜伺过失(“魑魅”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少陵“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一联,古今以为名句。明人云:“鸿雁几吋到?江湖秋水多。”却有自然之妙。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

# 文章知己,一字一泪,而味在字句之外,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七、八从三、四来,法密。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悲歌慷慨,一气舒卷,李杜交好,其诗特地精神。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沉郁(“文章”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太白仙才,公诗起四语,亦便有仙气,竞似太白语。五、六,直隐括《天问》、《招魂》两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向空摇望,喃喃作声,此等诗真得《风》《骚》之意。

清蒋弱六《杜诗镜铨》

# 胸中有千万言说不出,忽有此起十字来。

清杨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鸿雁”四句,《骚》经之遗。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文章”二句下)。

清邵长蘅《唐宋诗举要》

# 深至语自然沉痛,非太白不能当(末二句下)。

清吴汝纶《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下一篇:唐·武则天《如意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