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guī
shān

朝代:唐作者:刘沧浏览量:2
liáo
luò
shuāng
kōng
chū
xíng
jiāo
qiū
shēn
pín
xiāng
shì
xún
huāng
jìng
guī
shān
yǐng
àn
suí
yún
shuǐ
dòng
zhōng
shēng
qián
yuǎn
yān
wēi
juān
juān
wéi
yǒu
西
lín
yuè
qīng
guāng
zhào
zhú
fēi

译文

霜气寥落,树叶稀疏,初次漫步在郊外的田野,心中思绪万千,依依不舍。深秋时节,频繁地想起故乡的往事,傍晚时分,独自沿着荒芜的小路寻找归途。山峦的影子随着云水的流动而时隐时现,悠远的钟声悄悄融入了淡淡的远烟之中。只有西林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毫不吝惜地将清辉洒落在竹门上。

逐句剖析

"寥落霜空木叶稀":霜气寥落,树叶稀疏,

# 霜空:落霜的天空。

"初行郊野思依依":初次漫步在郊外的田野,心中思绪万千,依依不舍。

#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秋深频忆故乡事":深秋时节,频繁地想起故乡的往事,

# 频忆:频繁地回忆。

"日暮独寻荒径归":傍晚时分,独自沿着荒芜的小路寻找归途。

# 荒径:荒野埋没的小路。

"山影暗随云水动":山峦的影子随着云水的流动而时隐时现,

"钟声潜入远烟微":悠远的钟声悄悄融入了淡淡的远烟之中。

# 潜入:传来。隐隐地舒缓地传入。

"娟娟唯有西林月":只有西林上那轮皎洁的明月,

# 娟娟:美好。

"不惜清光照竹扉":毫不吝惜地将清辉洒落在竹门上。

# 清光:朗朗月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归山居》为唐代诗人刘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通过隐居生活的孤寂心境,展现士人远离尘嚣的幽独情怀。诗中深秋寒霜降临时节的自然物象颇具时空特征:衰草连天、落叶遍地、小径荒芜、暮霭缥缈、树影幽暗等意象群构成萧瑟意境,烘托出沉郁心绪。结句以清冷月色作结,在幽暗中透出微明,既保持整体基调的孤寒特质,却仍存留着对清净生活的执着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刘沧(805?~865?),唐代诗人。字蕴灵,青州临朐(今属山东)人。体貌魁梧,为人尚气节,好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大中进士,后任华原尉,迁龙门令。刘沧长于七律,多怀古之作。其诗风清丽,善于雕琢字句,时见拗峭。严羽《沧浪诗话》称其“胜晚唐诸人”。代表作品有《长洲怀古》《咸阳怀古》《经炀帝行宫》《秋日过昭陵》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诗歌开篇以“寥落霜空木叶稀”勾勒出深秋清晨的寂寥景象,霜天寥廓与落叶萧疏构成双重意象,强化了清冷氛围。“初行郊野思依依”点明独行情境,“思依依”三字既暗示羁旅情态,又为后文思乡伏笔。颔联:“秋深频忆故乡事”直抒胸臆,“频忆”二字凸显回忆频仍之态,深秋时节的时空背景与故园记忆形成情感张力;“日暮独寻荒径归”通过“日暮”与“荒径”的意象叠加,强化了归途的孤寂感,独行者的身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构成完整的孤独情绪图景。颈联:诗人以复合感官描写构建幽寂意境。“山影暗随云水动”从视觉维度展开,山影随溪水波动的动态画面,在昏暗天光中更显朦胧恍惚;“钟声潜入远烟微”转入听觉感知,古寺钟声穿透暮霭的细微声响,与山影形成视听通感。两组意象共同营造出空濛意境:云水遮蔽视线,钟声消散于烟霭,空间层次在虚实相生中无限延展,暗含着主体在自然中的迷失感与存在的孤寂体验。尾联:结句转向静谧的审美意境。“娟娟唯有西林月”以清丽意象收束全篇,月华“娟娟”的柔美特质,与前文萧瑟秋景形成对照。月光“不惜清光”的拟人化表达,赋予自然以温情,照临竹扉的清辉成为诗人栖居的精神慰藉。诗人虽身处荒僻山野,却在月色的包容中获得心灵栖居,通过“唯有”的强调句式,完成从羁旅孤寂到自然契合的情感转换,展现山居生活特有的精神超越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权德舆《六府诗》

下一篇:唐·隐峦《逢老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