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丰年瑞":都说瑞雪兆丰年,
# 丰年瑞:瑞雪兆丰年。,道:讲,说。,尽:全。
"丰年事若何":丰年情况将如何。
# 若何:如何,怎么样。
"长安有贫者":长安城里有穷人,
"为瑞不宜多":我说瑞雪不宜多。
# 宜:应该。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诗中针对“瑞雪兆丰年”这一传统说法展开,通过“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的疑问,以及“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的表述,揭示了唐末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以雪为切入点,借对雪是否为瑞的讨论,讽刺了达官显贵空谈丰年、不恤贫苦大众的虚伪,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贫者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反问:“丰年事若何?”以反问语气,引发读者思考,不直接点明答案,却暗示丰年也无法改变农民悲惨境遇,增强了批判力度。对比:将达官显贵围炉赏雪、空谈“丰年瑞”的富足悠闲,与长安贫者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贫富差距与不公。以小见大:借对“瑞雪兆丰年”这一常见话题的讨论,揭示唐末社会苛捐杂税、贫富不均等深层次社会问题,以小角度切入展现宏大社会现实。
3. 分段赏析
“尽道丰年瑞”“瑞雪兆丰年”是传统观念,农民看到雪会自然联想到丰收。但此诗场景设定在繁华的长安,“尽道丰年瑞”中的“尽道”二字充满讥讽意味。这表明说这话的并非贫苦大众,而是那些身处深院华屋、身着皮裘的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他们在酒足饭饱、围炉赏雪之际,谈论瑞雪兆丰年,还可能自诩关心民生疾苦,实则不过是附庸风雅,对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缺乏真正了解与同情。此句为后文的批判埋下伏笔。“丰年事若何”紧承上句,以反问“丰年事若何”发出冷峻质问,意思是即便真的迎来丰年,情况又能怎样呢?唐代末年,农民深受苛捐杂税与高额地租之苦,丰年也难改变悲惨境遇,“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等诗句便是明证。这里不直接道明答案,却更具艺术震撼力,犹如一记闷棍,让那些空谈“丰年瑞”的人无言以对,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也展现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洞察。“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三、四句未继续围绕“丰年事若何”深入感慨议论,而是回到雪是否为瑞的话题。诗人意在抨击那些高谈“丰年瑞”却不顾贫者死活的人。诗人提醒,当权贵们在高楼中享受美食、谈论瑞雪时,不应忘记长安街头众多衣食无着的贫者。贫者不仅无法从“丰年瑞”中受益,还可能因大雪带来的严寒而冻死。“为瑞不宜多”看似轻描淡写、略带诙谐,实则蕴含着诗人对权贵虚伪嘴脸的愤怒和对贫者深切的同情。此句将平缓语调与犀利揭露、冷隽讽刺与深沉愤怒完美融合,使诗歌批判力量十足。诗人通过这两句,成功撕下权贵“仁者”的伪装,让他们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有些诗初读时,给人质朴无华、平淡普通之感,然而反复品味,便能发觉其蕴含着引人深思的艺术魅力,罗隐的《雪》正是此类佳作。此诗虽以“雪”为题,却并非单纯咏雪,而是围绕雪是否为瑞兆展开议论。绝句这一诗体,擅长抒情,于议论方面相对薄弱,而五言绝句篇幅短小,更忌过多议论。但罗隐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有意要塑造一种独特风格。诗中既无具体画面呈现,也无形象的细致描绘,可诗人的形象却跃然纸上。这是由于诗里看似缺乏形象性的议论,实则满溢着诗人的憎恶、蔑视与愤激之情,同时也处处彰显出其幽默诙谐、愤世嫉俗的个性。由此可见,我们对诗歌形象性的认知,不应过于狭隘。
# 今人谚语多古人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曹子建诗。……“长安有贫苦、为瑞不宜多”,取隐诗。“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诗。“在家贫亦好”,戎昱诗。
清褚人获《坚瓠集》
# 此仁者别有用心,乍寻常但描写雪色、寒气者不同。
现代著名古典文学大家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武则天《如意娘》
下一篇:唐·杜牧《金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