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áng

朝代:唐作者:武则天浏览量:2
kàn
zhū
chéng
fēn
fēn
qiáo
cuì
zhī
wèi
jūn
xìn
lái
cháng
xià
lèi
kāi
xiāng
yàn
shí
liú
qún

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逐句剖析

"看朱成碧思纷纷":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

# 看朱成碧思纷纷:从神、形两个层次描写女子的相思之苦。朱,红色。碧,青绿色。思纷纷,思绪纷乱。

"憔悴支离为忆君":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

# 支离:形容面容憔悴,精神散漫,身体衰弱。,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不信比来长下泪":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

# 比来:近来。

"开箱验取石榴裙":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 石榴裙: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他颜色,往往使穿着的女子俏丽动人。此句意在表明让男子验证石榴裙上的泪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如意娘》是武周女皇帝武则天于感业寺出家期间创作的一首绝句。诗歌前两句刻画了抒情主人公因深切思念而神思恍惚、形销骨立的状态;后两句则以“泪湿衣裙”的具体细节,辅以“箱中石榴裙”的实物佐证,抒发相思之苦。全诗将南朝乐府的婉约与北朝乐府的直率完美融合,既情感浓烈又含蓄隽永,既辞采绚丽又清新自然,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武士彟之女。十四岁时,被太宗选为才人,太宗死后入寺为尼。高宗时,复召入宫,初封昭仪,后为皇后,渐参与朝政,加号“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高宗死后,临朝称制,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在位期间,她开创殿试、自荐制度,识拔人才,劝农桑,薄赋敛。但后期豪奢专断,重用酷吏,颇多弊政。神龙元年,因张柬之等政变被迫退位。唐中宗复辟,尊其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对盛唐文学繁荣有影响。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时被册封为才人,唐太宗李世民赐予“武媚”的称号。唐太宗去世后,她与其他妃嫔一同被遣往感业寺出家为尼。这段在感业寺修行的岁月,是武则天人生中最黯淡的时期。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下,武则天创作了流传后世的《如意娘》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介绍了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真切抒发了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在尺幅之间曲折有致地展现了深切的相思愁苦,体现了武则天作为女性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赋:直陈其事,铺叙情思。“看朱成碧思纷纷”以实笔写幻境,朱碧错视间尽显思忆之深;“憔悴支离”更以形销骨立之态,直写“为忆君”的刻骨相思。赋法使浓烈情感如泼墨倾泻。直抒胸臆:剖心泣血,情透纸背。“不信比来长下泪”以决绝口吻自证痴情,尾句“开箱验取石榴裙”将泪痕斑驳的物证赫然呈现,不假比兴而肝胆毕露。直抒之法令哀婉之思迸发如金石坠地。

3. 分段赏析

《如意娘》一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位痴情女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全篇虽仅四句,却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层次。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运用多重艺术手法,堪称全诗精华所在。从字面看,此句生动刻画了因相思过度而导致神思恍惚的情状,以至将红色误认为绿色,这种“看朱成碧”的奇特视觉现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人公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此句构思巧妙,既是对现实情境的描写,又暗含深意:其一,它借“看朱成碧”这一生理现象,形象地表现出相思之深以致神志恍惚的心理状态,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中“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正是此意的先声;其二,它暗示着美好春光的流逝,红花凋零、绿叶独存的景象,象征着青春与欢乐的消逝;其三,它更隐喻着女主人公孤独的处境,花红叶绿皆不能相伴,又象征着自己红颜薄命,从往日的幸福跌入如今的相思痛苦之中。“朱”“碧”这两种色彩对比强烈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感情对照,红色的温暖与绿色的冷清相互映衬,更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孤寂,眼前的碧绿触目伤怀,引发无尽的思绪。“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在表现深入刻画内心世界,将思妇因思念而形容憔悴、身体衰弱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煎熬。至此,前两句诗辗转描写的是凄切、寂寞与深深的哀怨,情绪表达较为单一而深沉。然而,后两句诗笔锋一转,打破了前两句的沉郁基调,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将诗歌主题进一步深化:“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不信”一句倾诉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同时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奈与难以言说,但主人公并未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找到了情感的寄托——石榴裙。石榴裙作为女性服饰,不仅是美丽的象征,更承载着女主人公的血泪与深情。这位痴情的女子深情地想象着心上人会从衣裙的泪痕中体会到她的刻骨思念,从而回应她的忠诚。在这一刻,痛苦与惆怅得以缓解,她获得了精神上的片刻慰藉,她的等待不再是毫无希望的。诗中流露出她的一丝欣慰与满足。“开箱”这一想象的动作,生动地塑造了思妇的完整形象,展现出情绪的丰富变化,勾勒出一条起伏跌宕、若隐若现的情感曲线,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而立体。这个结尾意味深长,诗人将沾满泪水的石榴裙藏于箱中,不仅表现出女子的娇羞,更暗示着她珍藏的是一份永恒的爱意与真情。一个陷入情网、痴心不改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她的执着、决然、不加掩饰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如意娘》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宛如出自女子纤纤素手。“思纷纷”既解释了“看朱成碧”的原因,又描绘出思绪纷繁的状态;“为忆君”既交代了“憔悴支离”的缘由,又点明了纷繁思绪的核心。首句描绘烦躁不安、失魂落魄的神情,为次句刻画憔悴面容埋下伏笔;次句描写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形象,为后两句泪湿衣裙的情节做铺垫。同时,鲜明的“朱”“碧”色彩(以及后两句的“石榴裙”)与枯槁的容颜相互映衬,形成强烈反差,更凸显出“憔悴支离”的状态,真正达到了心貌兼得、神形俱现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诗虽篇幅短小却跌宕生姿,巧妙融汇南北朝乐府之风,既明快又蕴藉,既华美又自然。相传李白品读此作后,亦为其情韵所折服,自愧不如。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记载,李白曾对其《长相思》中“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颇为自得,向夫人夸耀时,夫人却道:“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闻之“爽然若失”。此事足见此诗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老狐媚甚,不媚不恶。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杨慎列为神品。周明杰曰:恐可忆者不少,那得许多憔悴!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此必非武后诗,好事者丑而拟之。武后何许人,乃肯拟《杨白花》耶?况较之《杨白花》又俚鄙甚。友人曰:“君欲作梁公耶?奚烦为之湔洗!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下一篇:唐·罗隐《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