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六日":二月十六日,
# 二月十六日:指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二月十六日。
"前乡贡进士韩愈":前乡贡进士韩愈,
# 乡贡:唐代由州县考试合格后推选出来贡到尚书省参加进士考试的叫做“乡贡进士”。
"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阁下:
# 相公:对宰相的称呼,“公”是推尊之辞。亦说官至宰相,必然封为“公”,故称“相公”。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书信和所做的文章,
# 著:作、写。,向:以前,此指上次、前次(韩愈曾在十九天前的正月二十七日第一次上书宰相)。
"待命凡十有九日":等候您的指示已经十九天了,
# 待命:等待指示。
"不得命":没有得到回音。
"恐惧不敢逃遁":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
# 逃遁:逃走,此指离开。
"不知所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 不知所为:不知道该怎么办。
"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于是我宁愿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
# 不测之诛:不可测度的责罚。诛:责备、责罚。,自纳:自己招惹。,复:再,又一次。
"以求毕其说":来要求陈述完我的意见,
# 毕:完毕,尽。
"而请命于左右":并向您请教。
# 左右:写信时对对方的尊称。
"愈闻之":我听说:
"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
# 免:免除灾害。,蹈水火:遭遇到水灾、火灾。蹈,践踏,此指遭遇。
"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并不因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
# 惟:只,仅仅。
"然后呼而望之也":才去呼喊他、指望他。
"将有介于其侧者":而是希望在他旁边的人,
# 介:处于,接近。处在或接近他身旁。,将:表示假设之词。
"虽其所憎怨":即使与自己有怨恨,
"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只要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
# 苟:假如。
"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就要大声赶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义。
# 仁:作动词,施以仁爱。,疾呼:急速地喊叫。
"彼介于其侧者":那在他旁边的人,
# 彼:那个。
"闻其声而见其事":听见他的呼声和看见这种情形,
"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也不会因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
"然后往而全之也":才去保全他的生命。
# 往而全之:上前搭救保全他。
"虽有所憎怨":即使与他有怨恨,
"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只要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
"则将狂奔尽气":就要拼命跑去用尽力气,
# 狂奔尽气:快步奔跑使尽力气。
"濡手足":弄湿手脚,
# 濡:沾湿,润泽。
"焦毛发":烧焦毛发,
# 焦:烧焦,被火烧。
"救之而不辞也":救起他而不会去躲避。
# 辞:推卸。
"若是者何哉":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 是:这,这样。
"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是因为那情形确实危急,他的心情确实叫人可怜。
# 诚:实在,的确。,势:形势、趋势。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我努力学习,并且身体力行有好些年了。
# 有年:多年。,强学力行:奋发学习,努力实践。
"愚不惟道之险夷":我没有考虑道路的艰险和平坦,
# 愚不惟道之险夷:愚笨从不考虑道路的危险和平安。惟:想,考虑。险夷:危险和安全。
"行且不息":一直前行没有停止过,
# 息:停止。
"以蹈于穷饿之水火":以至于陷于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中,
"其既危且亟矣":那种情形既危险又急迫,
# 亟:急迫。,既:已经。
"大其声而疾呼矣":我已经大声赶快呼喊了。
"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阁下大概也听见和看见了,
"其将往而全之欤":您是前来救我呢?
"抑将安而不救欤":还是安稳地坐着不来救呢?
"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人向您说:“
"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人看见被水淹和被火烧的人,
# 爇:点燃、焚烧。
"有可救之道":虽然有可以救人的办法,
# 道:办法,能力。
"而终莫之救也":却始终没有去救。”
"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阁下您认为他是个仁义君子吗?
# 仁人:仁爱的人。,且:将。
"不然":如果不这样认为,
"若愈者":那么像我这样的人,
# 若:如,像。
"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也就是君子应该动心同情的了。
# 宜:应当。
"或谓愈":有人对我说:“
# 或:有人,有的人。
"子言则然矣":你的话是对的,
# 然:对,正确。,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指韩愈。
"宰相则知子矣":宰相是了解你的,
"如时不可何":只是时机不许可,怎么办呢?”
# 何:奈何、怎么办。,时不可:时机不允许。
"愈窃谓之不知言者":我认为他不会讲话。
# 不知言者:不了解情况的人,不懂情况的人。,窃:私自。
"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实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们贤明宰相的推荐罢了;
# 材:同“才”。
"若所谓时者":至于所说的时机,
"固在上位者之为耳":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位的人所造成的,
# 固:本来。
"非天之所为也":并不是上天安排的。
"前五六年时":前五六年时,
"宰相荐闻":宰相向上推荐,
# 荐闻:向上推荐。奏闻。
"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尚且有从平民中提拔的,
# 抽擢:选拔提升,提拔。,布衣:平民。,尚:且。
"与今岂异时哉":这和今天难道时机不同吗?
"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况且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员,
# 小使:与节度使、观察使相比较,地位、权力都小得多的官员,此指防御使、营田等。,防御:防御使,掌管军事的长官,多有当地刺史兼任。,观察使:掌管州县官吏政绩、兼管民事的长官。,节度:节度使,掌管边疆地区军务、财政的大臣。
"尚得自举判官":还能够自己荐举判官,
# 判官: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的属官。
"无间于已仕未仕者":而没有区分他已经做过官还是没有做过官的;
# 仕:做官。,间:区别。
"况在宰相":何况是宰相,
"吾君所尊敬者":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
# 君:皇帝。
"而曰不可乎":却能说“不可”吗?
"古之进人者":古时候推荐人才,
# 进人:推荐人才。进:举荐、推荐。
"或取于盗":有的从盗贼中选取,
# 或取于盗:《礼记·杂记》记载,管仲曾从盗贼中提拔两人为官。
"或举于管库":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中推荐。
# 管库:管理仓库的人。《礼记·檀弓》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赵文子在管仓库的人中提拔了七十多名人才。
"今布衣虽贱":今天我这个平民虽然地位低贱,
# 贱:卑贱、低下。
"犹足以方乎此":但还是足够和这些人相比的。
# 方:比,比拟。
"情隘辞蹙":我的情况窘迫,言辞急切,
# 隘:窘迫。
"不知所裁":不知道怎样斟酌才合适,
"亦惟少垂怜焉":只希望您稍微能施以爱惜人才的心。
# 垂怜:加以怜惜。,惟:希望。
"愈再拜":韩愈再拜。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一篇书信体裁的文章,题材围绕作者韩愈个人的仕途诉求与社会现实展开。文章表达了韩愈强烈的入仕愿望,希望宰相能够关注并举荐自己,助其摆脱困境,实现抱负;同时也隐晦地批判了当时社会在人才选拔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 分段赏析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此句点明了写信的时间、写信人身份以及收信对象。“二月十六日”明确具体日期,使读者对事件发生时间有清晰认知。“前乡贡进士韩愈”,“前乡贡进士”表明韩愈当时的身份,强调他虽通过地方选拔,却未在仕途上有所进展,为后文他上书求荐埋下伏笔。“谨再拜言”以恭敬的措辞,展现出韩愈对宰相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他在这种情境下的谨慎态度。整体而言,开篇简洁明了,为全文奠定了诚恳求告的基调。“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这几句讲述了此前上书后的等待情况及自己的心境。“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直白地说出上次写信并附上自己文章后,长时间未得到宰相回应。“十有九日”突出等待时间之长,暗示韩愈内心的焦急。“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细腻地刻画了他此时的惶恐与无助,不知该如何是好,但又不敢逃避。“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表明韩愈明知再次上书可能面临未知后果,却仍鼓起勇气,只为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出来,向宰相请求指示。这几句充分展现出韩愈为求仕途发展,不顾风险、执着坚定的态度。“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这一大段运用生动的比喻来类比自己的处境。以“蹈水火者”求生的情景为喻,说陷入水火中的人,寻求救助时,不只是期待父兄子弟出于慈爱来救自己,即便旁边是自己憎恶怨恨之人,只要对方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就会大声呼喊期待其发善心救助。而听到呼喊看到情况的人,也会不顾憎怨尽力救助。通过详细描述这一情景,最后得出“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的感慨。韩愈借此将自己在仕途困境中渴望得到宰相帮助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让宰相能更深刻体会他的处境。“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这部分由前面的比喻自然过渡到自身情况。“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表明韩愈多年来勤奋学习、努力践行,突出他自身具备一定的才学与能力。“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说明自己不顾道路险阻,持续努力,却陷入穷困饥饿的艰难处境,情况危急。“大其声而疾呼矣”再次强调自己如同“蹈水火者”一样大声呼救。接着以一连串的反问“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直接向宰相发出质问,态度恳切又大胆。还引用“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的说法,暗示宰相若不救助自己,便称不上仁人,最后表明像自己这样的情况,理应能打动君子。这几句言辞激烈又饱含深情,进一步强化了求荐的诉求。“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这里针对可能存在的反对观点进行回应。有人认为宰相了解韩愈,但时机不允许举荐,韩愈直接反驳这种观点,称其为“不知言者”。接着阐述理由,指出若自己才能不足,那无话可说,但所谓时机问题,其实是上位者的作为,并非上天决定。然后列举过去和当下的事例,如“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以及当下各级官员都有举荐权力,说明当下并非没有举荐人才的机会,更何况宰相地位尊崇,更有能力举荐。还提及古代能从盗贼、管库之人中选拔人才,暗示自己虽为布衣,也值得被举荐。最后“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再次表明自己因急切而言辞紧迫,希望宰相能稍加怜悯。这部分通过有力的反驳和举例,增强了说服力,再次表达出希望宰相举荐自己的迫切愿望。“愈再拜。”结尾“愈再拜”,简洁而庄重,再次表达了韩愈对宰相的敬意,与开篇的恭敬态度相呼应,同时也为这封言辞恳切的上书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展现出韩愈在书信礼仪上的周全以及对宰相始终如一的尊重。
3. 作品点评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名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信是韩愈第二次上书宰相求荐之作,通过“蹈水火者”的生动比喻,将自己仕途困顿的境遇与求援的迫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紧扣“势”与“时”,运用设问、反驳等手法,逻辑严密,言辞恳切,既揭露了唐代社会阶层固化对人才的压抑,也展现了寒门士子求仕的无奈。清代学者刘大櫆评其“气势磅礴,感人至深”,现代学者亦赞其“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名句“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被后世称颂,其语言风格雄健恳切,比喻与议论结合,既深化了说理,又强化了情感,成为韩愈“文以载道”思想的典型体现。
上一篇:唐·杜甫《早花》
下一篇:唐·孟浩然《檀溪寻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