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安稳未":长安城里安静了没有?
# 西京:指京都长安,与东京洛阳相对而言。
"不见一人来":没有一个人带来信息。
"腊日巴江曲":巴江岸边,虽然还是十二月,
# 巴江:指嘉陵江。时杜甫在阆州(今四川阆中)。阆州,古属巴国,故称“巴江”。,日:一作“月”。
"山花已自开":但已经有山花自然绽放了。
"盈盈当雪杏":那山花,盈盈的就像是雪杏,
# 当:同。,盈盈:指花姿美好。
"艳艳待春梅":艳艳的好像在等待春梅。
# 春:一作“香”。
"直苦风尘暗":只是战场上风卷起的烟尘肯定还是那么暗淡,那么让人痛苦,
# 风尘:喻战乱。
"谁忧容鬓催":还有谁会为那鬓发变白、容颜老去而忧心忡忡呢?
# 容:一作“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腊日巴江弯曲处山花绽放,杏梅艳丽的图景,诗人借早花开放之景,表达了对西京安危的担忧,以及对时局动荡的不安和关注,同时也展现了在国事可忧之际,顾不上自身衰老,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描绘寒冬腊月巴江弯曲处山花已开,以及“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的美景,借此抒发对时局动荡的担忧和忧国伤时的情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山花凌寒独自开放的美好景象,反衬出当时吐蕃之乱未平、风尘不静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加深忧思之情。首尾呼应:首联“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表达对西京安危的担忧和消息难觅的忧思,尾联“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再次强调对时局的忧虑,首尾呼应,使忧国伤时的情感更加连贯。
3. 分段赏析
《早花》首联以设问起笔,“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直截了当地展现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深切忧虑。“西京”沿用旧称暗指长安,与注释中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的史实呼应,“不见一人来”既写实消息隔绝的现状,又以省略主语的句式强化孤独感,将个人漂泊与家国危机交织。颔联“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以时空错位形成强烈反差: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极寒时节,巴江弯曲处却山花凌寒独放。“自”字既描绘山花自然绽放的姿态,又暗含诗人对节令反常的敏感,为后文忧思埋下伏笔。颈联“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运用叠字与比喻,以“雪杏”“春梅”的意象刻画山花的素洁与明媚,工整的对偶句式与“当”“待”二字形成时空张力,既赞山花之美,又暗喻对春天的期待。尾联“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收束全篇,“直”字强化情感力度,将“风尘暗”的时局之忧与“客鬓催”的个人感慨并置,通过反问句式凸显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全诗前两联散行叙事,后两联整饬抒情,“藏春格”的运用使忧国情怀与自然意象相互生发,体现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沉郁诗风。
4. 作品点评
《早花》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富有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的诗。此诗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描写寒冬腊月山花早开的景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以及忧国伤时的情怀。写作特色上,运用借景抒情、反衬、首尾呼应等手法,将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前两联散行,后两联整对的藏春格形式,让诗歌在结构上富有变化。语言风格沉郁顿挫,如“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简洁有力地展现出诗人以国事为重,无暇自顾衰老的高尚情操。从历史和文学角度看,该诗体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精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其诗歌中展现家国情怀的作品。
# 因吉报之迟,而伤花开之早;因花开早,又见光阴之迅速,有二意。“直苦风尘”顶前二句,“谁忧客鬓”顶中四句,总前作结;非不忧其老,因忧主之危而不暇及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逢腊而遥寄蒙尘之叹。月两易矣,花又发矣,而安稳之信杳然,“鬓催”又何足慨!
现代浦起龙《读杜心解》
# 直下格,亦自清空一气。折进一层,应首二句(“直苦”二句下)。
近现代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下一篇: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