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huā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西
jīng
ān
wěn
wèi
jiàn
rén
lái
jiāng
shān
huā
kāi
yíng
yíng
dāng
xuě
xìng
yàn
yàn
dài
chūn
méi
zhí
fēng
chén
àn
shuí
yōu
róng
bìn
cuī

译文

长安城里安静了没有?没有一个人带来信息。巴江岸边,虽然还是十二月,但已经有山花自然绽放了。那山花,盈盈的就像是雪杏,艳艳的好像在等待春梅。只是战场上风卷起的烟尘肯定还是那么暗淡,那么让人痛苦,还有谁会为那鬓发变白、容颜老去而忧心忡忡呢?

逐句剖析

"西京安稳未":长安城里安静了没有?

# 西京:指京都长安,与东京洛阳相对而言。

"不见一人来":没有一个人带来信息。

"腊日巴江曲":巴江岸边,虽然还是十二月,

# 巴江:指嘉陵江。时杜甫在阆州(今四川阆中)。阆州,古属巴国,故称“巴江”。,日:一作“月”。

"山花已自开":但已经有山花自然绽放了。

"盈盈当雪杏":那山花,盈盈的就像是雪杏,

# 当:同。,盈盈:指花姿美好。

"艳艳待春梅":艳艳的好像在等待春梅。

# 春:一作“香”。

"直苦风尘暗":只是战场上风卷起的烟尘肯定还是那么暗淡,那么让人痛苦,

# 风尘:喻战乱。

"谁忧容鬓催":还有谁会为那鬓发变白、容颜老去而忧心忡忡呢?

# 容:一作“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花》是唐代杜甫创作的诗。诗开篇便流露对西京安危的关切,中间描绘冬末春初山花绽放之景,虽写美景,却以乐景衬哀情,饱含对和平安定的期盼,也因战乱未休而感慨万千,结尾与开头呼应,凸显忧国忧民之情。全诗运用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借早花绽放之景,抒发对时局动荡的不安。它充分展现了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风格沉郁,是其在动荡时局下伤时忧民的作品,体现了其诗作的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早花》是杜甫所写。广德元年,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吐蕃侵扰,一度攻入长安,当时杜甫流寓阆州,消息闭塞。他见山花早开,却迟迟等不到长安的消息,在感物伤时的情绪下,写下此诗,以表达内心的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腊日巴江弯曲处山花绽放,杏梅艳丽的图景,诗人借早花开放之景,表达了对西京安危的担忧,以及对时局动荡的不安和关注,同时也展现了在国事可忧之际,顾不上自身衰老,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描绘寒冬腊月巴江弯曲处山花已开,以及“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的美景,借此抒发对时局动荡的担忧和忧国伤时的情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山花凌寒独自开放的美好景象,反衬出当时吐蕃之乱未平、风尘不静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加深忧思之情。首尾呼应:首联“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表达对西京安危的担忧和消息难觅的忧思,尾联“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再次强调对时局的忧虑,首尾呼应,使忧国伤时的情感更加连贯。

3. 分段赏析

《早花》首联以设问起笔,“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直截了当地展现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深切忧虑。“西京”沿用旧称暗指长安,与注释中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的史实呼应,“不见一人来”既写实消息隔绝的现状,又以省略主语的句式强化孤独感,将个人漂泊与家国危机交织。颔联“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以时空错位形成强烈反差: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极寒时节,巴江弯曲处却山花凌寒独放。“自”字既描绘山花自然绽放的姿态,又暗含诗人对节令反常的敏感,为后文忧思埋下伏笔。颈联“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运用叠字与比喻,以“雪杏”“春梅”的意象刻画山花的素洁与明媚,工整的对偶句式与“当”“待”二字形成时空张力,既赞山花之美,又暗喻对春天的期待。尾联“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收束全篇,“直”字强化情感力度,将“风尘暗”的时局之忧与“客鬓催”的个人感慨并置,通过反问句式凸显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全诗前两联散行叙事,后两联整饬抒情,“藏春格”的运用使忧国情怀与自然意象相互生发,体现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沉郁诗风。

4. 作品点评

《早花》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富有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的诗。此诗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描写寒冬腊月山花早开的景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以及忧国伤时的情怀。写作特色上,运用借景抒情、反衬、首尾呼应等手法,将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前两联散行,后两联整对的藏春格形式,让诗歌在结构上富有变化。语言风格沉郁顿挫,如“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简洁有力地展现出诗人以国事为重,无暇自顾衰老的高尚情操。从历史和文学角度看,该诗体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精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其诗歌中展现家国情怀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因吉报之迟,而伤花开之早;因花开早,又见光阴之迅速,有二意。“直苦风尘”顶前二句,“谁忧客鬓”顶中四句,总前作结;非不忧其老,因忧主之危而不暇及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逢腊而遥寄蒙尘之叹。月两易矣,花又发矣,而安稳之信杳然,“鬓催”又何足慨!

现代浦起龙《读杜心解》

# 直下格,亦自清空一气。折进一层,应首二句(“直苦”二句下)。

近现代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下一篇: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