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咸池日欲光":想象太阳正在咸池中沐浴,将要大放光芒,于是等待着太阳初升,
# 咸池:神话中的东方水域。《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五更钟后更回肠":可五更之后的情况再次让人愁肠满腹。
"三年苦雾巴江水":三年流寓巴蜀,长期在浓雾中度过,
# 苦雾:即浓雾。语出鲍照《舞鹤赋》:“凉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
"不为离人照屋梁":太阳偏偏不为我这离家的人照亮屋梁。
# 照屋梁:宋玉《神女赋》:“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梁。”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日光”为线索,表面咏叹太阳初升的景象,实则借神话典故与自然意象,抒写自身流寓巴蜀的困顿与对光明未来的渴望。前两句通过“咸池浴日”的瑰丽想象与“五更钟声”的急切对比,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后两句以“苦雾蔽江”“日光偏照”的隐喻,揭露政治压抑与人生失意,展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执着追求光明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化用:“想像咸池日欲光”化用《山海经》“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的神话传说,想像太阳初起之前在咸池沐浴,闪耀发亮的动人情景,丰富了诗歌内涵,引发读者的联想。
3. 分段赏析
《初起》首句以“想像”二字开头,借用《山海经》“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的神话传说,想像太阳初起之前在咸池沐浴,闪耀发亮的动人情景,表达诗人对太阳初升、天气乍晴的期盼。次句转入自身,写在五更的钟声响起之后,诗人的内心更加愁肠百转。“五更钟”点明时间,在这个寂静的时刻,钟声更添孤独之感,“更回肠”直接抒发了诗人此时内心的痛苦和愁绪,将情感推向一个较为浓烈的程度。第三句写诗人在巴江一带已经度过了三年,这三年中一直被苦雾笼罩。“三年”强调时间之长,“苦雾”既实写巴江的雾气,又象征着诗人所处的艰难困境和内心的愁苦,这种愁苦如同雾气一般弥漫不散。末句写阳光却不能为像自己这样的离人照亮屋梁。“离人”点明诗人的身份,阳光不照离人屋梁,运用象征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被冷落的处境,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哀怨和无奈。
4. 作品点评
《初起》是一首咏物诗,但不同于诗人从前那些充满了低沉忧伤的情调诗,这一首充满了对光明的追求与呼唤。诗人以“日光”为意象勾连神话与现实,在短短四句中凝聚了诗人的精神抗争,诗人虽在现实中遭受种种压抑、伤害,但并没有泯灭对于光明的渴望,并希望终有一天,明媚的阳光能够闪烁在他的头上。
# 因(固)是两川实事,亦自诉戴盆之怨也。又曰:深曲。
清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
# 此喻见弃于时之意。“日”喻君恩,“苦雾”喻排摈者。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五更即望日出,乃日出而不照屋梁三年于兹矣。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在东川幕中感叹流滞之作……玩起语“想象咸池”四字,则寄情遥远可知,非专为蜀中漏天之谚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上一篇:唐·钱起《送严维尉河南》
下一篇:唐·李白《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