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朝代:唐作者:孟郊浏览量:1
shí
shì
shuǐ
bǎi
chuān
jiē
dōng
qīng
chūn
huán
bái
niè
gèng
duō
rén
shí
yuán
huà
biàn
chóu
wéi
gāo
qīng
chǎn
zuì
zhě
nài
pín
jūn
kàn
zhōng
zhái
guì
piān

译文

四季如同奔流而去的河水,百川都朝着东方流淌。青春年华逝去不再回来,拔除白发却发现更多新生的白发。通达的人知晓自然的变化规律,把忧愁转化为高亢的歌声。散尽家产只求一醉方休,富贵之人又能对贫穷奈何。您且看那地下的坟墓,无论富贵与否都并无偏爱。

逐句剖析

"四时如逝水":四季如同奔流而去的河水,

"百川皆东波":百川都朝着东方流淌。

"青春去不还":青春年华逝去不再回来,

# 还:一作回。

"白发镊更多":拔除白发却发现更多新生的白发。

"达人识元化":通达的人知晓自然的变化规律,

# 化:一作气。

"变愁为高歌":把忧愁转化为高亢的歌声。

"倾产取一醉":散尽家产只求一醉方休,

"富者奈贫何":富贵之人又能对贫穷奈何。

"君看土中宅":您且看那地下的坟墓,

"富贵无偏颇":无论富贵与否都并无偏爱。

# 富贵:一作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达士》是唐代孟郊所作的一首古诗,以古朴凝练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世事的深邃思考。此诗先以四季如流水、百川东逝的自然现象,隐喻时光一去不返,进而以青春不再、白发渐增的个人写照,抒发岁月无情的感慨。随后笔锋转向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强调通达之人能将愁绪化作高歌。又借倾尽家产求醉及贫富面对精神困境的共性,揭示财富的局限性,探讨贫富与幸福的关系。结尾以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冷峻视角,点明富贵终成泡影,警示世人莫执着于身外之物。全诗层层递进,将时光流逝的感怀、处世态度的探讨与生命本质的思索融为一体,充满哲理与劝诫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四时如逝水,百川皆东波”,诗人开篇便以宏大的自然景象起笔,将四季更迭比作滔滔逝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又把百川奔腾皆向东流的磅礴态势展现眼前。这两句诗以水为喻,借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转,暗喻时光的无情流逝,奠定了全诗感慨岁月的基调,让读者仿若能看见时间长河滚滚向前,无可阻挡的画面,心中不禁涌起对时光易逝的淡淡怅惘。“青春去不还,白发镊更多”,承接上句对时间的喟叹,诗人将笔触聚焦自身。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如同那逝去的流水,一去便不再复返,只留下岁月刻下的痕迹——白发。“镊更多”三字尤为精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试图拔除白发,却无奈发现新的白发层出不穷的场景,生动展现出面对衰老,人力的无力感,将岁月催人老的哀伤与无奈表露无遗,读来令人心生感慨。“达人识元化,变愁为高歌”,诗风在此处一转,从对时光与衰老的悲叹中跳脱。“达人”指通达事理之人,“元化”代表宇宙万物的根本变化规律。诗人认为,那些真正洞悉世间变化本质的人,不会一味沉浸于忧愁之中,而是能将满心愁绪转化为激昂高歌。此句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以豁达乐观之心面对生活的无常,展现出一种超脱困境的智慧与勇气,在愁绪中为全诗注入一股向上的力量。“倾产取一醉,富者奈贫何”,诗人进一步阐述对贫富的看法。即便倾尽所有家产,只为换取一醉,试图在短暂的沉醉中忘却烦恼,这反映出物质财富在面对精神困境时的无力。而“富者奈贫何”一句,则犀利地指出,无论富贵之人拥有多少财富,在面对人生诸多难题,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困扰时,与穷人并无二致,深刻揭示出财富并非解决人生痛苦的万能钥匙,引发读者对贫富与人生幸福关系的深度思考。“君看土中宅,富贵无偏颇”,诗的结尾,诗人将目光投向最终归宿——土中宅,即坟墓。无论是生前富可敌国,还是一贫如洗,死后都将归于黄土,埋葬于地下。“富贵无偏颇”直白地表明,死亡面前,财富地位皆化为乌有,不会对任何人有所偏袒。这一观点打破了世俗对富贵的盲目追逐,以冷峻的笔触,警醒人们莫要过分执着于身外之物,应珍视生命本身,思索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为全诗画上发人深省的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翁绶《咏酒》

下一篇:唐·杨师道《还山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