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阳山县,
# 阳山:广东阳山县。
"天下之穷处也":是天下荒僻的地方。
# 穷处:极僻远的地方。
"陆有丘陵之险":陆地有丘陵之险,
"虎豹之虞":虎豹之忧。
# 虞:忧,患。
"江流悍急":江流汹涌湍急,
"横波之石":横于江上的大石,
"廉利侔剑戟":陡直锋利如剑戟,
# 剑戟:古代兵器,剑两刃,戟三锋。,侔:相等。,利:锐利。,廉:稜角。
"舟上下失势":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
# 失势:失去控制。,下:顺流行舟。,上:逆流行舟。
"破碎沦溺者":船破人溺的事故,
"往往有之":常常发生。
"县廓无居民":县城里没有居民,
"官无丞尉":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
# 尉:县尉,掌管县里治安的。,丞:县丞,是县令的副手。
"夹江荒茅篁竹之间":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
# 篁竹:篁是竹的通称。一说,篁,竹林。
"小吏十余家":住着十多家小吏,
"皆鸟言夷面":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
# 夷面:象蛮夷人一样的长相。古代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此处把阳山人说成“夷面”,含有明显的鄙视之意。,鸟言:讲话像鸟儿叫一样,听不懂。韩愈是河南人,乍来阳山,语言不通,并非有意诋毁。
"始至":(我)刚到阳山时,
"言语不通":言语不通,
"画地为字":只好在地上写字,
"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
"奉期约":要他们遵守约定。
# 奉期约:奉,接受、遵守;期,期限;约,规约。例如征收夏税秋税都有一定的期限,以及其他规定要百姓遵守等等。
"是以宾客游从之士":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
"无所为而至":(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
# 无所为而至:没有什么目的来此。换句活说,不想来。
"愈待罪于斯":我待罪在这里,
# 待罪:等待处分。这是旧时代让贬官员自谦的说法。
"且半岁矣":将近半年了。
# 且:将来。
"有区生者":有个姓区的书生,
"誓言相好":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
"自南海挐舟而来":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
# 挐舟:划船、撑船。司马彪云:“挐,桡也,音饶。”船桨,用作动词,用桨划船。
"升自宾阶":他从西阶上堂,
# 宾阶:西阶。古时引客上堂,宾走西阶,主人走东阶。
"仪观甚伟":仪表十分壮美。
"坐与之语":坐下来和他交谈,
"文义卓然":言辞思想都不一般。
"庄周云":庄周说:“
"逃空虚者":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
"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
# 跫然:行人脚步声。
"况如斯人者":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
"岂易得哉":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
"入吾室":他到我的屋里,
"闻《诗》、":听我谈《诗》、
"《书》仁义之说":《书》仁义的道理,
"欣然喜":非常高兴,
"若有志于其间也":好像有志于此。
# 其间:指诗书仁义之中。
"与之翳嘉林":(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
# 翳嘉林:在林下乘凉。翳,隐蔽;嘉林,美好的林木。
"坐石矶":坐在水边的岩石上,
# 石矶:水中或突出于水面的岩石。
"投竿而渔":投鱼竿钓鱼,
"陶然以乐":非常高兴,
"若能遗外声利":好象能摒弃名利,
# 声利:名利。,外:疏远。,遗:忘。
"而不厌乎贫贱也":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
"岁之初吉":正月,
# 岁之初吉:指农历正月。
"归拜其亲":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
"酒壶既倾":喝完了壶里的酒,
"序以识别":(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 序以识别:写序来纪念分别。识:记。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一篇赠序类散文,韩愈在《送区册序》中重点描述了友人区册的高洁品行和不同于流俗的风骨,指出了中唐时期官场倾轧、社会风气败坏的现象,同时展现了他在被贬阳山期间仍坚持儒家济世思想的精神状态。文章以“江陵城西二月尾”的春日送别情景作为开篇,通过南方瘴气弥漫的环境与区册独自乘船渡江的意象相互映衬,既表达了对友人道德品质的称赞,也暗示了在混乱时局中保持独立人格的困难。韩愈将自己的贬谪抑郁之情与对友情的重视相结合,并运用“草木羞”这一独特比喻,寄托了对知识分子精神觉醒的期望,体现了他在古文运动主张下的创作实践。
2. 写作手法
夸张:“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以“天下”这一宏大意象强调阳山的偏远穷困,将地域劣势极端化,为后文荒僻环境的铺陈奠定基调。引用:“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借《庄子》中“逃虚空者”的孤独意象,暗喻韩愈贬谪阳山的寂寞绝望;同时以“闻足音而喜”反衬区册到来的意外之喜,形成情感张力。反衬:前文极写阳山”山险、水恶、城陋、政疏、文荒“,后文通过区册来访,转为”树木葱翠、百鸟和鸣、江水清悠“的和谐画面,以自然环境的突变暗示心境转变,突显人际温暖对荒凉现实的消解。
3. 分段赏析
开篇至“又待罪于此”,韩愈突破传统赠序范式,以“天下之穷处”定调,建构起全景式空间叙事。作者采用鸟瞰视角,将阳山置于“陆-水-城”三维坐标中解构:陆上险峰藏虎豹之危,江流急湍现杀人之险,城郭凋敝显政教之荒。三个维度构成递进式画面:山势险峻隐喻生存困境,江涛凶险暗示环境压迫,城署荒凉直指文化荒漠。尤其“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的细节白描,将地理险峻升华为精神困顿的隐喻。文末“待罪”二字如画龙点睛,以官场自嘲暗含政治失意的双重意涵,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有区生者”至结尾,当叙事镜头从宏观转向微观,区册的出现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韩愈化用《庄子》典故,将“跫然足音”具象化为寒夜烛光般的温暖存在。文字在此完成三重转换:空间上由蛮荒之地转为精神桃源,时间上从永恒困顿切入当下欢愉,情感上从历史性悲叹转为即时性欣喜。环境描写随之幻化:阴森群山化作葱翠画卷,湍急江流转为清越琴音,文化荒漠萌发诗性新芽。这种环境人格化的笔法,实则是作者精神世界的镜像投射——当文明火种(区册)降临,整个叙事空间便完成从地理概念到心灵栖所的质变。前半篇幅虽未直抒胸臆,但通过开篇“天下”这一涵盖广袤的时空概念,对阳山“穷厄”境遇的铺陈描写,以及文末“待罪”二字暗含的仕途自嘲,层层递进地勾勒出韩愈谪居阳山时政治失意、精神孤寂的心境图景。这种刻意营造的荒寒意境,恰与后文区册造访带来的温暖慰藉形成强烈对照,反衬出知己相逢的珍贵意义。
# 盖身处烟瘴之区,与鸟言夷面之人为伍,一见斯文,自然称许过当,然仍节节有限制,此所以成大家之文。
清林纾《韩柳文研究法》
# 昌黎阳山后文字,尤为高古简老。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
# 文中历历如绘,真写生妙手也!
明林云铭《古文析义》
上一篇:唐·罗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