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子好男儿":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 骥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前年学语时":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问知人客姓":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
# 问知人客姓:“问知”两句: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诵得老夫诗":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世乱怜渠小":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
# 渠:他,指骥子。
"家贫仰母慈":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 仰:依赖。
"鹿门携不遂":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
# 不遂:不成。一作有处。,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
"雁足系难期":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 雁足系难期:一作岛道去无期。雁足: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满":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
# 军麾:军旗。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
"山河战角悲":战乱不止。
# 战角:军中号角。
"傥归免相失":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
# 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傥:通“倘”,如果。一作东。
"见日敢辞迟":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 迟:延迟。,日:一作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遣兴》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描写了战乱中的家庭与亲情的诗。此诗深情回顾了战乱前夕,儿子宗武聪明伶俐、乖巧可人的美好时光,并叙述了因国家陷入战乱,导致有家归不得,亲人被迫分隔两地的无尽愁苦。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深处对于早日重逢、共享天伦之乐的强烈期盼。全诗情感真挚而深沉,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慈父对幼子的无尽爱意,那份浓浓的慈爱之情,贯穿全文,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战乱前后的生活状态,“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与“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突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苦难。用儿子幼年时的聪明乖巧与战乱时期的流离失所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儿子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厌恶。借景抒情:“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两句,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景象,如军旗遍布、号角悲鸣,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用典:“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两句,借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鹿门山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视为隐逸之地,这里暗指诗人未能如愿携家带口隐居避乱,雁足传书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通信方式,这里象征着书信难通、亲人难聚的困境。象征:“雁足”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雁足传书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通信方式,这里象征着书信难通、亲人难聚的困境。象征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也增强了诗歌的文学性。
3. 分段赏析
开篇“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两联,诗人深情回溯往昔,描绘了儿子宗武(骥子)在两三岁时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不仅能够辨识来客的姓名,还能流畅背诵父亲的诗作。这段温馨的回忆,细腻勾勒出宗武稚嫩可爱、纯真无邪的模样,旨在触动读者的心弦,激发人们对亲子之情的共鸣。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转而叙述骥子在当下的艰难处境。时逢乱世,家庭颠沛流离,加之父亲身陷远方,音讯杳无,骥子唯有依靠母亲的慈爱来慰藉心灵。诗人对此深感痛心,悔恨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导致如今天各一方,书信难通,重逢无期。最后两联,“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则将笔触转向宏大的时代背景,描绘出一幅国破家亡、战乱频仍的凄凉景象。四处可见的军旗飘扬,号角悲鸣,无不触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在此情境下,诗人发出深切的感慨:若能获得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他必将毫不迟疑地把握,这深刻表达了诗人在国家破碎、家庭离散之际,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及与亲人早日重逢的迫切渴望。
# 极婉极细只是一真。
明钟惺《唐诗归》
#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爱隔情深。“倘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语宽心急。“战角”语新。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遣兴》诗,前二联叙骥子。“世乱”下三句叙其依母在家中,“鸟道”句(按“雁足系难期”一作“鸟道去无期”)转出已不得见,“天地”联叙隔绝,结言得见为幸为难。
清吴乔《围炉诗话》
# 四述骥子,四伤乱离,四期终聚。“雁足”句,自况陷贼。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二句情事百种(“世乱”二句下)。真情苦语(“傥归”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姚合《古碑》
下一篇:唐·湘驿女子《题玉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