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luò
yáng
chéng

朝代:唐作者:崔涂浏览量:2
sān
shí
shì
huáng
dū​
xiāo
tiáo
shì
piàn
qiáng
kàn
jìn
jiàn
yīng
jìng
tōng
huāng
yuàn
gāo
huái
yìng
yuǎn
yín
rén
wèn
qīng
lěng

译文

这里曾是三十代帝王定都之所,如今只余萧条,往昔的宏图霸业已成虚空。残垣断壁几近倾颓,岁月的遗迹终将湮灭无踪。荒草丛生的小径通向废弃的宫苑,高大的槐树空自掩映着远方的街衢。我独自吟叹却无人相询,唯有清冷的风声呜咽回应。

逐句剖析

"三十世皇都":这里曾是三十代帝王定都之所,

"萧条是霸图":如今只余萧条,往昔的宏图霸业已成虚空。

"片墙看破尽":残垣断壁几近倾颓,

"遗迹渐应无":岁月的遗迹终将湮灭无踪。

"野径通荒苑":荒草丛生的小径通向废弃的宫苑,

"高槐映远衢":高大的槐树空自掩映着远方的街衢。

"独吟人不问":我独自吟叹却无人相询,

"清冷自呜呜":唯有清冷的风声呜咽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洛阳故城》是晚唐诗人崔涂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在《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中。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洛阳故城历经沧桑之后的萧条景象,诗的首联突显了洛阳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没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颔联通过描绘残垣断壁和历史遗迹,突显了岁月的沧桑感。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荒芜的园苑、野径以及古道旁参天的高槐树,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尾联以诗人的“独吟”之声在清冷的空气中回荡,收束全诗,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孤寂之情。崔涂一生漂泊无依,其诗作大多抒发羁旅离怨,这首诗同样饱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崔涂(850?~?),唐代诗人。字礼山,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家境贫寒,一生多羁旅各地。光启进士,后不知所终。他的诗多述羁愁别恨之作,善于借景抒情。其诗歌颇具感染力,基调伤感悲凉,语言真切晓畅,注重使用人物典故与炼字。其律诗最为警策,多有佳句。代表作品有《春夕》《除夜有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崔涂,字礼山,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他在晚唐乱世中度过一生,终生漂泊,足迹遍布各地,其诗作常以羁旅离怨为主题,情调苍凉。洛阳作为三十世皇都,历经兴衰,到晚唐时已变得萧条破败。崔涂途经此地,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国的五言律诗,描绘了洛阳历经三十世风雨洗礼,在晚唐时期陷入了无尽的萧条,曾经的霸业辉煌,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抒发了诗人独吟无应的孤寂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点明洛阳历史地位与现实衰败,诗人以“霸图”喻指昔日辉煌,对比“萧条”现状,通过强烈的反差手法表达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直接点明洛阳曾是三十代王朝的都城,如今却一派萧条,昔日的霸业图景已荡然无存。诗人通过“三十世皇都”的辉煌与“萧条”的对比,凸显历史变迁的沧桑,表达了对往日繁华的怀念和对衰败现实的感慨。中间两句“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细致描绘破败的城墙几乎消失殆尽,历史遗迹也渐渐不复存在。诗人选取“片墙”和“遗迹”作为具体景物,强化了荒凉萧瑟的氛围,借景抒情,暗示时代兴衰的无常。接下来“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写荒芜的小路通向废弃的园林,高大的槐树映照着远方空旷的街道。诗人以“野径”“荒苑”“高槐”等意象,渲染出故城的冷清寂寥,语言简练而画面感强,进一步烘托出物是人非的悲凉。最后两句“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转入诗人自身情感,描写独自吟诵却无人回应,在清冷环境中不禁发出哀伤的呜咽声。通过“独吟”“自呜呜”的动作描写,表达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点明主题,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深切哀叹。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借洛阳故城的衰败景象,传达了怀古伤今的深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工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写景状怀,往往宣陶肺腑。

元辛文房《唐才子卷》卷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齐己《苦寒行》

下一篇:唐·元稹《竹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