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朝代:唐作者:沈佺期浏览量:1
tiān
jiē
miè
yàn
jìn
cáng
yān
zhī
chù
huǒ
lái
jiù
xīn
rán

译文

天下家家熄灭火焰,整个大地都已不见炊烟。不知道哪里的火,能够温暖我这凄凉的游子之心。

逐句剖析

"普天皆灭焰":天下家家熄灭火焰,

"匝地尽藏烟":整个大地都已不见炊烟。

# 匝地:遍地,满地。

"不知何处火":不知道哪里的火,

"来就客心然":能够温暖我这凄凉的游子之心。

# 就:一作向,一作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是初唐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独特的视角转换展现了游子节日的孤寂心境。全诗前两句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普天禁火的肃穆图景,烽烟四起遮蔽了大地;后两句笔锋陡转,将视角聚焦于游子内心,以“不知何处火”的疑问引出客居者心中自燃的愁绪。这种由外而内的意象转换,构建出天地苍茫与心火明灭的双重意境,既保留了寒食节的传统氛围,又突显了羁旅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特殊心境。诗中“然”字堪称诗眼,既暗喻游子如野火般无处安放的愁思,又与外界禁火的冷寂形成强烈反差,最终在“客心然”的开放式收尾中,将个体孤独升华为普遍的人生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此句以宏阔视角描绘寒食节禁火的肃穆景象,普天之下熄灭火焰,大地无烟,既点明节日传统,又暗示对先贤的追思。诗人通过“灭焰”“藏烟”的冷寂场景,为全诗奠定孤寂基调,与后文游子心境形成呼应。“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笔锋陡转,借“火”的意象虚实交织。“火”既是寒食禁火中隐秘的温暖渴望,又暗喻游子心中难抑的忧愁。“不知何处”强化漂泊无依之感,外界的冷寂与内心的炽热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游子于佳节倍增的孤独。“然”字双关,既指火苗的微弱存在,又隐喻愁绪的悄然蔓延。寒食节本应团聚欢庆,游子却因“然”字点破内心的荒凉——外部世界的禁火仪式与内心无法熄灭的思念形成悬殊对照,深化了“封闭式”结尾的哀婉张力。诗人以“来就客心然”收束,未直抒愁情,却通过“火”的意象暗示情感流动。这种含蓄留白既延续了宫廷诗的凝练,又融入新变的开放性表达,让读者从“火”的意象中自行体味游子怅惘,体现沈佺期诗艺的兼容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魏璀《湘灵鼓瑟》

下一篇:唐·张祜《枫桥》

猜你喜欢